日前,新供給-螞蟻網絡消費指數正式對外發布,引起了各方熱議。我們看到,伴隨著居民消費尤其是網絡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不斷提升,對于互聯網時代消費金融的創新與發展機遇,也成為重要的金融藍海領域。
當一國從工業化中前期邁向中后期時,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必然不斷提升,因為這也意味著在經過高速發展之后,經濟成果開始更多體現在居民福利的改善方面,使得公眾能夠有效“共享”發展成效。例如,2014年美國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為83%,其中居民消費支出為69%。2015年,最終消費支出對中國GDP的貢獻率為66.4%,居民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51.6%,其中網絡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為29.1%。由此看,在我國跨越“新常態”的過程中,居民消費仍然有較大發展空間。
消費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而金融業務也能從消費拓展中獲得新增長點。一方面就消費金融供給看,據統計,2015年末我國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為99.3萬億元,其中本外幣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18.96萬億元,占19%左右,顯然與歐美發達國家50%左右的比例有明顯差距。同時在長期市場探索中,發達國家往往形成豐富的消費金融產品體系,而我國則更多集中于消費信貸,包括支付、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創新有所不足。此外雖現在個人小額信貸市場參與者已接近1萬家,但也普遍缺乏專業技術和風控薄弱。另一方面從需求看,不管從家庭債務(不包括房貸)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其它貸款占所有消費貸款總額的比例,還是其它貸款中非銀行貸款的比例來看,中國都遠低于其它國家。如據華興消費金融研究報告分析,在不含房貸口徑統計下,我國個人消費信貸規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為11.2%,美國則為25.9%。
應該說,目前中國金融體系仍體現出“生產性金融”特色,這與經濟轉型前景并不相符。當然給居民部門加“消費金融”杠桿,也不能是無原則的,還需要外部法律、保障條件的完善,居民收入的提升,并促進理性消費。
還要看到,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經濟、移動互聯網等給消費金融創新“插上了翅膀”,使得互聯網消費金融相比傳統模式,能夠覆蓋用戶面更廣、提供服務更方便快捷、延續性服務范圍更廣。在網絡環境下,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電商公司、分期購物平臺紛紛進行創新布局。
要真正促使消費金融從藍海升級為“金海”,還需基于共享金融理念,以合作共贏和構建內生動力為原則,打造互聯網消費金融生態演化體系。一是從關注個體消費金融轉向家庭消費金融;二是從用戶在特定時點或短期的消費金融,轉向伴隨居民整個生命周期的消費金融服務;三是將消費金融服務在空間上擴展,打造多功能、立體式服務的平臺化消費金融。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報告、行業分析報告、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調研報告請關注靈核網。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