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又是加息、又是加強資本管制的,中國外匯儲備還是跌破了3萬億美元的重要關口。然而,離岸人民幣前期卻一度回升至6.8,在人民幣小幅升值的背景下,無論是分析師還是個體,對外儲破3似乎都顯得波瀾不驚。
原本市場擔心的“人民幣破7,同時外儲破3”的超級恐慌局面,被有效地避免。不得不說,中國央行打了一手好牌,實現了“恐慌錯峰”或者說“恐慌分流”。盡管數據公布后,離岸人民幣對美元跌幅擴大至近400點:
中國央行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外儲環比下降123億至29982億美元。為2011年2月以來首次跌破3萬億美元的大關。外管局解釋稱,央行向市場提供外匯資金以調節外匯供需平衡,是造成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
用大白話說就是,央行干預人民幣匯率而非群眾換匯/資本外流是外儲下降的主要原因。實際上這也是央行對2016年外儲近3200億美元降幅的解釋。然而,興業證券拆分結售匯等數據后得出的結論可并不是這樣哦(由于擔心過于敏感,我們主動下架了該文章,想要獲取請參考文末)。
外管局今日還表示,中國外匯儲備是充裕的,在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經濟金融環境下,儲備規模上下波動是正常的,無須特別看重所謂的“整數關口”。實際上,早在上個月人民日報海外版就已吹風,不必在意“整數關口”,看待外儲下降也不必草木皆兵。
“3萬億”就是一個心理關口不假,跟2.99萬億沒什么實質性區別。但越是心理層面的東西,越是因人而異,有人可能覺得無所謂,有人看的非常重要。不過,金融市場對整數關口似乎看的還是挺重的,這些關口通常構成極大的阻力或者支撐。
說的夸張一點,一旦跌破3萬億,市場就直接看向生死線“2.6萬億”了。關于2.6萬億,我們曾經援引中金公司的研報介紹過,“在2.6萬億美元以上,外儲規模尚不構成國際收支安全的威脅。從以上指標看,2.6萬億是傳統充足率測度的上限。高于此,中國所持外儲足以應對貿易、償債等正常對外支付需要而有余。”
不過,從人民幣走勢(今天美元大漲)和分析師們的點評來看,跌破3萬億美元似乎已經在預料中,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畢竟,中國已經通過加息和強化資本管制應對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了。
實際上,在加息和資本管制雙管齊下之后,1月份外儲的降幅已經大幅下降了,與去年同期相比少降了872億美元;與前一月相比,少降了288億美元。剔除掉匯率重估因素以后,外匯儲備規模的同比和環比降幅也是明顯縮窄的。外管局據此認為,這反映出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已較前一時期有所放緩。
匯率置于利率前,矛盾轉移至資產價格
蹊蹺的是,中國當局卻否認已經進行了實質性的加息。加息作為應對人民幣貶值的有力武器,既然使用了居然沒有大肆渲染,反而是偷偷地上調MLF、SLF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
如果不是發現余額寶的收益率已經回升到3.6%以上,許多人還沒意識到中國已經在“加息”了:
當然了,決策者可不是傻哦,只是從樓市到債市以及部分股市動輒數十萬億乃至百萬億量級的泡沫,迫使中國的利率唯有“暗中升”。既然隱形加息已經達到了擴大中美利差,幫助穩定人民幣的目的,又何必大肆聲張、自找麻煩呢。十九大前穩字當頭!
關于利率上升對樓市的影響,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表示:
按照目前4.1%的國開債利率,從歷史數據比較來看合理的房貸利率應該在5.5%左右(根據房貸對銀行的資本占用測算),比目前的水平高出100bp。
央行確認貨幣市場加息的結果,其實意味著房貸利率存在著大幅上調的風險,目前5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為4.9%,這意味著按照5.5%的合理水平,所有的折扣房貸將全部絕跡,否則銀行不如去買債。
16年房地產市場的異常繁榮,本來就沒有人口結構的支撐,全靠天量的房貸支撐,如果未來房貸利率持續上行,疊加政府對部分一二線城市投機購房限購限貸的鋪開,地產銷量或將持續下行,而地產市場的嚴冬或將到來。
除了強化資本管制(節流),央媽還在想辦法增收(開源)。春節期間,某大佬被帶回國的消息過于吸引眼球,掩蓋了另一個大新聞——《外管局:境內企業境外IPO后應及時調回資金結匯》。
外管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司長郭松在接受中國外匯網采訪時,談到2017年中國將進行多項外匯領域改革,其中的核心內容是:境外上市募集資金結束后,上市公司應及時調回資金,并承諾按一定比例的資金結匯。
既然央媽已經明確地把匯率放在利率前了,外儲破“3萬億”自然就不是市場關注的焦點了,現在的重心是利率回升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有大賣方都已經開始喊“債災2.0和10年國債收益率可能反彈至4%”了,以及姜超等所說的房貸利率上行是否導致樓市加速下行等。
不過,千萬別指望央媽會單一依靠某一個工具(還是因為掣肘太多),即單一工具(例如加息)不會用到極致,例如近期利率雖升、但貨幣總量繼續放水。未來仍然是利率、資本管制和貶值等幾個工具并用,哪里起火救哪里。更多信息,請咨詢。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