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興產業發展論壇”作為科博會的重要活動于2015年5月13日在北京召開。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原國家信息中心主任高新民出席并演講。
高新民談及電商時表示,雖然外界都說中國電商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但其實僅僅是網絡零售、B2C或者是C2C這塊。但是中國在企業電子商務這塊包括B2B這塊,并沒有做的非常好。美國麥肯錫有一個數字,說我們云服務滲透率對象主要是對企業,其總結是:中國企業云服務僅僅占21%,美國已經做到60%左右。
以下為演講實錄:
高新民:這樣今天的主題是互聯網+和新興產業,我剛才準備了PPT是準備講這個問題,因為時間也不多,我也不能按照這個PPT來講。原來我的題目我想講“互聯網+”的內含,它的深層意義,以及“互聯網+”如何推動產業轉型,或者說對我們新興產業我覺得應該有一個拓展型的理解,我主要是講這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互聯網+”是這樣的背景下生存的,為什么提出“互聯網+”?因為我們互聯網在中國第一個就是21年,這個21年基本上可以分成這么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應該說我們前面五年,大體上在94到2000年這個時間,這里有一張圖叫基礎初創期,從零開始,從無到有。無論是我們網民還是網絡系統,還有互聯網企業都是初創,一些初創的企業現在都不存在了。
第二個時期我們叫產業形成期,為什么叫產業形成期呢?就是在2000年到2005年這個五年當中,大家說的階梯,大體上成立是在97年、98年、99年這個時期,但是真正興起是在這段時間,這段時間興起最最重要節點就是2005年我們的網民突破一個億,這一個億是一個拐點,就說明我們互聯網企業由網民這樣一個市場,因此這一點是在2005年發生的。
然后再下面我們就沒有再分五年了,我們就這段時間從2005年到2014年這個時間當中我們把它作為快速發展時期,這里面主要標志什么?就是網民這幾年當中,特別前面五年,這十年前面五年當中每年增長速度都是非常高。當然最近這幾年,因為城鄉這塊進入平態期,這個網民增速相對有點下降,但是總體規模還是可以的。就是快速發展期,這里面節點是什么呢?就是2008年到2009年移動互聯網在互聯網起來之后,在智能手機推動下面,這個是快速發展期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這個快速發展不僅是網民快速發展,也包括市場規模和創新環境的發展,現在草根創業在這個領域里面是非常非常活躍,幾乎每天都是成千上萬的人都在琢磨這個事,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一點。
我為什么講這個呢?就講今年,或者說從去年開始到今年,我們把它定義為融合創新期,這個融合創新期最重要標志就是“互聯網+”。什么是“互聯網+”?當然“互聯網+”有很多解釋,互聯網可以說無所不在,跟各個行業都有關系,都可以解釋。但是我更愿意用我的理解,中央或者國務院領導提出“互聯網+”,或者我現在跟互聯網公司“互聯網+”方面做了一些想法,我認為實際上“互聯網+”主要是講產業互聯網話,當然它也可以跟政府+,也可以跟公共服務+ ,跟很多產業來做,因此“互聯網+”是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結合,“互聯網+”不是光光互聯網企業的事情,“互聯網+”主體更多是傳統產業企業,他們雖然是被+,但是在“互聯網+”過程當中他們轉型他們是主體,我認為“互聯網+”作推動“互聯網+”過程中功不可沒,而且這里面也會生產一些新的形態,但是傳統產業轉型這塊在“互聯網+”里面意義更大。所以在新興產業定義里面,我認為戰略新興產業是不能動的,新興產業概念在“互聯網+”時代應該有所拓展,應該有所變化。也就是說新興產業形態形成過程中,這就是我認為產業互聯網化,因此我是理解這個“互聯網+”就等于產業互聯網化。
產業互聯網或者產業互聯網化過程當中一個是結果,一個是化的過程。不僅僅是產業形態,也有互聯網技術的融合,不僅僅是技術的融合,剛剛我們講到移動互聯網的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這些都沒問題。但是同時也是互聯網現在里面已經從中探索出來互聯網的思維,利用互聯網技術產生互聯網思維,比如說普惠的原則,是利用互聯網的傳位效應。另外就是互聯網現在成功的一些商業模式也產生一些影響,這一點我就不詳細講了。但是產業互聯網我剛剛講了這個主體應該說一個是傳統互聯網,傳統企業本身通過轉型之后一些企業,應該說是主體。第二方面就是為促進產業轉型那些互聯網服務的企業。第三塊就是新型技術支撐型企業。我們做大數據技術開發,做工具研究的,做云計算心里云計算的平臺,云計算的服務以及它的一些技術的一些開發應該說都是屬于這個產品,所以這三個層次都是屬于“互聯網+”三個部分。
互聯網為什么走到“互聯網+”呢?剛剛我認為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互聯網極大普及,就是剛剛講的,現在我們雖然是普及率還不到6500千萬,不到50%普及率,但是我們預計這個普及會很快,還會上升,在2020年這個網民達到9億左右,這是我們“互聯網+”的基礎。
第二個就是互聯網的技術就是“互聯網+”的有力驅動。
第三個很重要就是我們現在到目前為止,我們互聯網應用,特別是傳統的電子商務,我們主要說的是網絡零售成功,網絡零售成功電商本身演變,以及對其他行業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特別是對阿里、京東上市成功,對行業也是很大觸動,這是“互聯網+”三個產因。
技術上來講我覺得互聯網原來由人的互聯網,變成人和物,人和數據,人和機器一體的所謂的物理空間,這是“互聯網+”基礎。從電商來講,我們電商做的很好,現在從2013年我們電子商務超過了美國水平,成為世界就是我們零售業,網絡零售交易額超過了他。美國有一家咨詢公司去年發布一個報告,這個報告對中美網絡經濟做了一個比較,這個比較就是麥肯基做的,這里面講到我們網絡零售的規模,在2013年2900多億,相當于3000億,超過美國的2700。占社會零售額比重8%,超過美國6%。我們在電商平臺上商品數量有九億種,美國是五點五億種。活躍用戶我們是2.3億,現在增長2.6億,他是1.8億。還有智能手機普及我們還有點差距,但是增長也很快,這個問題都不大,這是講網絡零售。
但是我們從網絡經濟另外一頭看,就是企業,就是電商還有另外一塊,就是B2B這塊,剛剛也有發言說電商在全球是領先地位,僅僅是網絡零售,僅僅是B2C或者是C2C這塊,這個的確在世界上是領先地位。但是我們企業這塊,企業電子商務包括B2B這塊,我們在世界上并沒有做的非常好。美國麥肯錫有一個數字,說我們云服務滲透率這個是主要是對企業,企業在云服務2013年他總結我們中國僅僅是21%,美國已經做到60%左右,他的口徑有點不太一樣。我們中小企業互聯網使用,他們標準比較高,我們比他們統計要高一些,他們認為中國20%到25%用到互聯網,而美國已經達到72%到85%這個范疇之內。所這后面兩個指標看,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雖然我們電子商務做得很好,但是往產業互聯網化,面向企業的互聯網的服務,包括電商這些服務這里還有很大差距。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出現這個“互聯網+”,“互聯網+”就是要強調產業互聯網化的一個原因。
另外網絡零售最近排名,國際商有一個億馬克這是他的排名,他是講2014年我們中國大陸是2464,美國是3000,英國是第三,這里都可以看出來,我們網絡零售交易做的不錯。現在我們網絡零售叫流通性電子商務,就是還在消費型電子商務里面,它現在本身由于發展不錯,因此在線上線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O2O的方式發展。最近馬云 因此催生了我們互聯網從原來消費型互聯網,所謂消費型就是面向各種方中,不管是買東西還是玩游戲,就是以個人為主,我定義生產型互聯網就是有企業,必須是產業互聯網加產業互聯網化,這個我們做的不是很好,這個跟發達國家比還是有很大差距。所以產業互聯網應該是我們“互聯網+”一個主要理解的一個方向。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認為市場創新、產業形態的創新和市場監管、法規的創新需要同步進行,這個也非常重要。那么現在“互聯網+”特別有一些互聯網企業經常講,從某一種技術來看,或者每一個企業來看,他有可能在新的環境里面會有被顛覆的風險,但是我不認為在產業這個層面上會顛覆和被顛覆關系。所以我認為產業互聯網化是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融合和創新,總體來講不存在顛覆和被顛覆的關系,而且這種說法是有副作用的。現在“互聯網+”里面我建議少用顛覆兩個字,更多提倡融合,在競爭和合作中創新新的形態,這個是我在幾次會議上都會講的。也經常講這個話,我叫供應電子商務,就是消費電子商務向供應鏈電子商務,特別在消費品方面已經延伸到的供應鏈前端,做到定制化服務,各個品牌都在做,都有非常好的案例。
供應鏈電子商務,原來是以電子平臺為中心,現在供應鏈電子商務可能就是傳統制造商也可以做,現在海爾也開始做這個,也做的很好,尤其我們大家知道青島還有一個紅領,做服裝的,他也做的很好,整個上端往前面電子商務做,做的非常好,所以這個將來為制造、零售行業、批發行業、電商行業和傳統行業在這個環境下逐步逐步可以走向重大供應鏈電子商務一個生態環境。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