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中國本土化高科技植物工廠創新型項目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馬曉河在致辭中表示: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目前缺乏主體,恰恰以中國本土化高科技植物工廠為代表的企業是我們中國農業需要的,特別是本土化的現代企業。我國各級主管部門和單位,正在通過各種政策支持、財政扶持等手段,推動中國本土化植物工廠標準化、體系化、規模化發展。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巡視員胡恒陽在發布會上表示:高科技植物工廠是一個依靠科技驅動農業生產力發展的一個典型的代表,希望有關的科研機構,繼續在我們的設施農業的關鍵領域關鍵技術上要加大研究,形成我們本土化的技術體系,同時我們希望利用好信息技術手段,大力發展智能化的農業,國家也要把設施農業放到我們支持的范圍,加快成熟技術設備的推廣應用,逐漸推動未來的農業向工業化邁進,并逐步實現農業產業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
胡恒陽指出,我國是一個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大國,基于人多地少的國情,我們面臨一些矛盾,隨著人口總量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我們農產品消費也在大幅度的增長,如果按照目前情況,要完全實行自給我們需要30億畝的土地,我們目前國家全國的播種面積每年常年在23億畝到24億畝,也就是說,我們大概有7億畝的土地要靠國外的資源支撐。當然破解這個矛盾首先是需要我們利用國際市場,走出去,利用國際資源。另外,就是要轉變我們農業發展方式,更加節約的利用國內資源,提高國內土地產出率,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擺脫傳統農業束縛,在同樣的土地上產出數倍農業產品,滿足多元化多層次需求。發布會上,國內首個自主研發、單體近3萬平米的全三層、立體態、綜合式、標準化的植物工廠正式亮相,該項目具備投資小、見效快、產量高、節約土地、節水節能等特點,它的建成并投入運營,標志著中國本土化高科技設施農業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化、規模化運營實力,有利于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另據了解,該項目自主研發的包括燈照系統、通風系統、水循環系統、育苗系統等在內的近一百項技術標準,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已經在國家質量監督局備案,未來有望成為中國植物工廠產業化發展的技術標準。
中國本土化高科技植物工廠創新型項目負責人姚旭表示:植物工廠作為新興的農業生產模式,與同行業植物工廠相比,農眾物聯植物工廠具有投入成本低,運營成本小,栽培品種多樣,科技落地轉化性強等特點。可以不受季節和時令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于農產品的需求,農眾物聯植物工廠的建成和投入運營,可以通過對高端經濟作物的重點培育,最大程度上豐富人們的“菜籃子”,推動植物工廠模式在未來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發展。農眾物聯植物工廠可以成功利用物聯網科技,信息化科技,工業化生產電腦自動化控制,云端輔助視頻儲存等技術,成功轉化智能滴灌系統,肥水補給系統,智能光源補光系統,這些高科技雖然與國際上存在差距,但是也在不斷縮小,如果能實現產品設備的本土化生產,將對中國現代化設施農業逐漸追趕發達國家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方式和方法。同時對促進農業發展,改善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的最終目標,為中國農業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國家財政部、國家農業部、國家商務部、北京市、上海市、平谷區、都江堰市、常州市、阜陽市等相關領導,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專家,中國投資協會、北京農眾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等嘉賓出席了本次發布會。
據悉,北京農眾物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國本土化高科技植物工廠創新型項目為基礎,已經啟動了IPO上市規劃。有望在不久的將來,依托政策支持、國家扶持的大環境,實現國內植物工廠產業化的飛速發展。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