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剛剛獲得B輪融資的美容微整形社區及電商公司新氧創始人金星正在深圳騰訊“長青騰創業營”里上課,和他一起的還有39位優秀的創業者,他們是騰訊從400多位創業公司創始人中挑出來的首批學員。這40位創業者的公司均已在A輪之后,總市值超過280億元。
這些高潛力創業公司正是現在騰訊云緊盯不放的重點,自從6月15日騰訊云推出了“云+創業”計劃后,在短短的1個月內已經有30家知名創投機構加入。除首批參與的真格基金、創新工場、深創投外,以IDG、清流資本、德迅資本、樂博資本、經緯創投、南極圈、聯想之星等為代表的20多家創投機構也陸續入駐。
無巧不成書,7月22日,阿里云也推出了各種基于云的解決方案, 在云計算基礎設施領域各個擊破,覆蓋了從域名、備案、解析、計算、網絡、存儲、數據庫、安全、海量數據分析到互聯網中間件等一站式服務。
毫無疑問,騰訊和阿里巴巴都在為未來布局,他們拼命讓自己的“云”成為新老企業建網的首選,因為再過五年,這個世界上將不再有互聯網公司—因為所有的公司或許都將成為互聯網公司。
騰訊VS阿里 云戰爭升溫
盡管現在阿里云和騰訊云所在的云服務領域尚不能算紅海,但雙方的圈地味道日漸濃烈了起來。騰訊云和阿里云由于過去十多年的積累,已經各自在核心領域具有不可復制的優勢,騰訊云是游戲、社交,阿里云則是電子商務以及近期的大物流、大醫療等等。
雙方在創新公司和O2O、傳統公司的互聯網化等方面已經開始顯現了激烈的競爭—這邊騰訊推出了超過人民幣1億元的投資幫扶計劃,阿里巴巴則搞了“一馬當先”來吸引O2O項目。
那些高潛質的創業公司無疑不僅是云的客戶,也是阿里和騰訊各自商業版圖不可或缺的一塊塊拼圖。
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則透露,阿里堅信未來會產生一萬個阿里巴巴,像一萬個阿里巴巴一樣,他們都成為數據公司,未來就是數據云。而阿里的更大機遇將在于未來的“互聯網+”,包括工業、農業、交通、生物、醫療、教育等各個行業。“騰訊會在高潛質公司、O2O、互聯網+上產生激烈競爭,尤其是金融及金融行業的互聯網化方面,雙方一步都不會讓。”騰訊云高級產品經理馬治坤告訴經濟觀察報。
馬治坤說的沒錯。在過去的幾年中,騰訊和阿里都在O2O和金融領域里勢成水火,而這兩大巨頭則成為這場細分、垂直領域里的“幕后支持者”—在打車市場,滴滴快的合并之前,騰訊調用了最強大的互娛手中價值10億的虛擬道具為滴滴助陣,而快的則在系統受到攻擊的時候向阿里云求助。在O2O領域,阿里投資了美團,騰訊則入股了大眾點評。
雙方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競爭也在暗中較勁—螞蟻金服創造性地推出了余額寶,改寫了基金行業的格局,而騰訊則通過前海銀行、財付通等產品布局個人信貸、支付。雙方都緊盯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創新公司。
毫無疑問,這個時候誰能夠攬到更多的資源到自己的生態體系中,誰就能在未來奪得某個領域里的話語權和巨大的利益。
為了吸引更多的企業 CTO、CIO能夠在搭建云的時候想到用自己的水電煤,阿里和騰訊的開放正一步一步進入深水區。“為了讓企業沒有搬遷的顧慮,我們甚至把平臺設計成隨時可以搬遷—這對創業公司來講只要哪天不高興就可能把數據全部遷走,但為了讓企業用得放心,我們也這樣做了。”馬治坤說。
就目前而言,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基礎設施各有所長,除了云本身的帶寬、解決方案外,阿里巴巴和騰訊各有一個支付利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當然,看起來阿里云和騰訊云在圈公司層面卻有著不同的策略和路徑。
策略:普世VS高潛
很明顯,騰訊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了具有獨特能力的產品和高潛質的創業者身上。
騰訊云合作拓展副總經理王智勇透露,中國電商市場很大,阿里占的份額多,運營起來也辛苦,而游戲、視屏、app 等創業者生態方面騰訊就更占優勢。騰訊干的事情就是通過“云+眾創”把高潛質的初創企業都吸引過來,這一點和阿里走完全不同的路線。“從市場戰略來講,騰訊是希望能夠通過‘云’技術去繁榮這個創業者生態圈。”王智勇稱,騰訊的戰略級產品特點包括在音視頻能力、維納斯服務、圖片壓縮能力和DDoS高防能力的開放。
其中的必殺技之一就是“維納斯服務”。
“很多時候在地下停車庫電話打不通,但是微信可以聯通,中國運營商的網絡質量很差,尤其是跨網連接。”王智勇透露,“維納斯服務”就是將騰訊骨干網和全國400多個節點開放出來,聯通率可達到99.9%。尤其在弱網絡環境下。大眾點評接入維納斯服務后,網絡聯通率從96%提高到99.37%,如果按照公布1.7億的月活躍用戶算,那么就是提高了560萬用戶的接入機會。”
而今進入讀圖時代,大圖瀏覽會耗費大量流量,騰訊在帶寬方面也下了苦功。圖片傳輸需要大量帶寬,騰訊通過技術突破將原來 10兆的圖片可以壓縮至幾兆,從而節省一半帶寬的費用。“去年我們在帶寬上的錢省了一個多億人民幣。”王說,“此外,現在網絡攻擊很厲害,比如藝龍等大企業被攻擊也束手無策,因為帶寬不夠強大,這就得借助騰訊的帶寬,才能抗擊DOSS的攻擊。”未來,騰訊還會開放人臉識別技術。
騰訊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通過微信拿下政務市場,目前政務微信已經突破4萬個。
相反,阿里巴巴更傾向于普世的云。“我們聚焦于基礎設施,提供公共云、專有云、混合云。合作伙伴向客戶提供行業應用、行業解決方案、IT服務、硬件等服務。”阿里云業務總經理劉松表示。
阿里云,已在多個領域進入全球TOP行列;同時,正式發布了匯集產品和服務的云市場,并首次明確云計算與合作伙伴的定位,描繪出10大類IT服務商向DT世界轉型方向,披露了阿里云生態路線圖全貌。還向企業級用戶開放互聯網架構解決方案。
從去年啟動“云合計劃”開始,阿里云上已匯聚50多個行業解決方案,覆蓋游戲、多媒體、政府、醫療、物聯網、金融等八大領域,商業邊界在不斷擴展。這些解決方案由200余家大型合作伙伴提供,未來三年全球合作伙伴將擴大至2000家。
路徑:技術VS生態
阿里云CTO章文嵩是個技術控,他在集中發布阿里云的戰略時提到:新技術和數據出現了前所未見的指數級增長,并將加速更替,全新的科技商業機會由此誕生,使得很多行業的彎道超車成為可能,并對很多行業帶來挑戰。
而阿里云計劃很快將推出基于GPU的高性能計算服務以及加速器,支持深度學習等領域的創新創業,讓技術拓展商業邊界。
此前,阿里云早已深入騰訊占有半壁以上江山的游戲市場,除了騰訊系外的游戲公司也有很多把自己的公司數據都架在了阿里的云上。
此外,阿里也在試圖挺進更高級的科研領域:基因測序及渲染、轉碼等行業,而要做這些領域的基礎云,大規模的并行批處理服務必不可缺。為此阿里云也研發出了支持十萬核級別并發的批量計算,該計算適用于影視渲染、生物基因分析、多媒體轉碼、科學計算、金融保險分析等行業。
與阿里云對企業“直銷”的策略比,騰訊的策略則是借助生態—眾多風險投資。騰訊云合作拓展副總經理王智勇透露,目前他們已經引進了各大風險投資,他們選推的創業公司會得到騰訊云的最佳政策:最初半年一切免費,第二個半年半價,幾乎就是半送了。“騰訊不在乎這家公司的天使投資是百度還是阿里,因為我們相信騰訊是有邊界的,有很多功能其實騰訊內部都有,我們去問微信的張小龍,但他說不上,就要讓騰訊完全做開放平臺,什么領域只要騰訊自己伸手,別人就會走開。”騰訊云高級產品經理馬治坤表示。
當然,阿里云和騰訊云也有共同的“對手”—昔日的云巨頭,甲骨文、亞馬遜等公司,在傳統公司領域,他們依然是老一代CTO的最愛。
“某物業是中國三大物業公司,他們花了上千萬去買外企的服務器跟軟件,但每年的折舊就差不多要200萬,其實非常不劃算。”馬治坤透露,云計算的比拼其實很大程度上為中小企業降低成本和風險,也承擔起了互聯網安全的責任—那些頂級安全專家中小企業根本無力負擔,尤其對創業者來講,是一個先實驗自己商業模式的絕佳試驗田。
但亞馬遜的云目前更多是服務那些想出海的中國公司,而在亞馬遜全球的眼中,是先要把在歐美、北美拓展公司的云端業務抓住;亞馬遜90%的生意都是在歐美日本這些國家,因而他很難為中國的市場去改變,很難適應中國互聯網這種快速變革快速調整。
DT時代的雙寡頭云
眼下,阿里和騰訊的“云”均已成為各自的戰略重點,并投入大量成本來建設。雖然目前來看建設公有云消耗投入很大,但這卻是阿里和騰訊不得不做的選擇。因為在未來,數據將成為未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數據需要一個安全的載體。
顯然,當大數據時代來臨的時候,數據安全將是阿里和騰訊這樣公司的“命根子”,因為他們需要根據這些數據給企業貸款、給用戶評估個人信用、甚至根據用戶的行為判定網友是否為“惡評師”。騰訊的戰略是“兩翼齊飛,連接一切”,即用微信和手Q去連接萬事萬物,因之產生的一切生意都會跟數據相關。
而除了騰訊、阿里自己的企業,他們各自還都擁有數百家上下游的合作公司及數據,這些公司同樣對云服務有著巨大的需求。而雷軍將小米的數據存放在自家的“金山云”上,也正是基于安全的考慮。
此外,當阿里和騰訊自家用的云建立起來的時候,就出現了第二個問題:云的建設門檻極高,從服務器、帶寬、維護、安全,到相關解決方案的開發,即云的規模越大,門檻就越高。而到了中國互聯網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已經很難再出現一家互聯網巨頭,可以像騰訊和阿里一樣建立成同等規模的云。
而這些云的冗余能力如果不商業化,對于這兩家巨頭來講也是一種成本浪費。因此他們開始試圖讓“云服務”向生態圈的外部去尋求商業化。
因此在這種競爭狀況下,中小企業及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將使他們選擇規模更大、安全防護更加嚴密的“巨型云”,使兩家巨頭“云”的成本進一步降低,并形成良性循環,用的企業越多,單價也就越便宜,從而實現規模經濟。而規模不夠大的云則越來越無法與之競爭,形成雙雄逐鹿之勢,其他公司很難染指—同樣的情況已經發生在美國的亞馬遜身上,其依靠出售云服務已經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盈利。
盡管現在還沒有人摸清“云服務”運營和盈利的模式,但顯然其發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兩家巨頭的云發展到一定程度、打造一個數據的生態系統后,這個生態的價值就會進一步加大,而當生態進展到一定程度時候,創造收益就將變成可能。例如原來亞馬遜的股價是靠電商,而現在,亞馬遜在云服務方面講故事的能力已經超過了電商業務。
實際上,騰訊和阿里對于云的爭奪無非都是對未來的一種卡位和布局,正如馬云所說—DT(數據處理技術)時代到來,大數據是有很大的價值的。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