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2日,印度工廠發生的機器人“殺死”工人的“事故”,令投資者更加謹慎對待“機器人生意”。同時,中國公眾人也開始認真揣摩企業家王石近日講的“2017年,萬科機器人管理的酒店將在深圳開張”是否真的成為現實?
機器人,蹣跚著腳步的日子遠去了?
機器人,懷揣著夢想與激情的日子來到了?
一切不再遙遠
8月31日,世界機器人大會在沈陽舉辦的事實,多少令沈陽很多企業家“詫異”。并且,“機器人市場,未來會出現井噴”的判斷,讓他們接受起來,顯然不那么愉悅。
盡管,政府邀請了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這個城市的企業家、研究人員、投資家們培訓,提請他們鐘情“機器人時代”,抓住市場的機遇,給老工業城市尋找新的突破口。
這些企業家、研究者,不久前都從媒體上得知了“萬科天津物業的遺憾”:“爆炸事件中,如果有機器人在執勤,或許,會做得更好。”這也是4000個業主們第一次從媒體上得知:萬科物業真的“要用機器人執勤”。
這不是時尚和時髦,而是科學判斷加上“冒險精神”。
因為是王石,因為是萬科,社會上沒人更多去評說這類“超前管理模式”。但是,“30%的物業管理員將用機器人代替”的預言,讓那些拿工資養活一家老小的物業人員,還是多了些許的忐忑。
時間到了2015年9月4日。
告訴公眾“萬科已經有20個‘第五食堂’是用8個機器人在燒菜”事實的王石,開始接觸更多“機器人公司的老板”。
更早與王石一樣“青睞機器人市場”的企業家,還有臺灣富商郭臺銘。
生活,真的不再僅僅是暢談美國電影里關于機器人的種種想象了。“繼計算機和網絡給世界帶來一場信息革命后,下一波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能從機器人開始。”
這也是硅谷企業家、《機器人時代》作者馬丁·福特給出的“文化結論”。
80后企業家“噱頭路演”
“機器人”給予中國人更多的是蒙太奇“鏡頭”切換。
當企業家馬丁判斷出的“不同水準的工作,都將被機器自動化所影響,這個結果會影響到世界上很多國家,包括中國、美國,甚至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當這個預言似乎快要成為美好事實時,德國大眾公司“機器人殺人”的消息,的確換來以霍金為首的“千余名科學家”聯署《公開信》。他們呼吁取締“殺手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
這些,王石也應該聽到了。
事實上,主打機器人安全的Knightscope公司已經吸引了上百家客戶,他們的做法是,將高科技機器人技術應用到安保領域,就此成功地研發出了具有自動識別功能和安保巡邏作用的K5機器人。
這也是很多商業巨頭“瘋狂”的理由:一個機器人可以代替10個產業工人24小時不停地工作;不像人,不會倦怠,也不會有點小情緒而影響效率;機器人加工的工件,可以精確到微米級,誤差可能比頭發絲還細小;啟用機器人的生產線,其產能是一般車間的3倍。
2015年9月4日,一位路演“煎餅機器人”的80后品牌創始人表示,他“希望得到1000萬投資”。此時,已經有400戶加盟商遞上了“申請書”。
“3D、加上機器人、加上一年1個億的煎餅”,再一次修正了中國消費者理念,啟發了新創業者的思路。可以說,《金融時報》發表的《機器人真的在現實世界殺人了》一文以及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在“呼吁信”上的簽名,都沒有嚇倒這個創業者。
“文化使命”與“一大波機器人正在襲來的”現實面前,他更愿意傾聽硅谷企業家馬丁·福特在《機器人時代》一書中的提醒:“當加速發展的技術將整個體制顛覆到某個程度時,人們必須主動進行根本性的結構重組,唯此方能繼續人類的繁榮。”
不僅如此,谷歌董事長施密特也“信誓旦旦”:別擔心失業,人類將與機器相依為命,機器人也不例外。他決定像王石那樣,微笑著向前走。
在一位心理學家坦言“機器人會干掉你的飯碗”的9月3日,中國沈陽“機器人大會”閉幕。
一位投資家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感受到了壓力。說來,真的來了?!”他看到最新消息是:根據麥肯錫咨詢公司預測,到2025年機器人在制造業、服務業上創造的產值將從1.7萬億美元增加到4.5萬億美元。
而到目前為止,富士康的機器人軍團已經突破了5萬臺,未來仍有不斷上升趨勢。這說明,富士康近60萬的員工,在與日俱增的機器人面前,就業崗位岌岌可危?
商業的歸商業
“這是關于倫理情感的深層次話題。”一位社會學家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
他認為:企業家或許更希望,機器人沒有心理問題、能減少自殺。因為富士康已經研制了Pepper,這臺“情感機器人”。
還有一個名叫譚奕的人,他是全球首款家庭智能陪伴機器人“小魚在家”公司的合伙人兼市場副總裁。在搭建了一個針對老年市場的電商平臺“爸媽我愛你”之后,他坦言:“老年市場雖然看上去一片藍海,但實際上卻是一塊難以開墾的金礦。”6月,當他累積融資金額達到3000萬美元之后,為了引起共鳴,他請了李開復、潘石屹以及江南春三位“商界大佬”作形象代言人。
他不但知道新松機器人公司、“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院士,他還清楚,大家共同的朋友就是科幻劇《羅薩姆的萬能機人》中的主人公。
他們都仰視美國人戴沃爾,是他在1954年發表“通用重復型機器人”的專利論文中,首次提出“工業機器人”。重要的是,他們都是美國電影《環太平洋(601099,股吧)》、《機器警察》、《機器人瓦力》的粉絲。
幾十年前就強調“木頭也有個性,制作需要耐心、毅力,也要賦予物體以生命”的日本企業家、設計大師安騰忠雄,如今是中國企業家、萬科老板王石的朋友。
日本設計師看出了這個中國企業家的憂慮。
但是對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集團白相林副總裁來說,“打造國際機器人平臺和智能制造平臺,已是未來目標。”
當商業的說商業,人性的說人性時,投資機器人研究多年的企業家曲道奎清醒地認識到,“世界經濟從工業革命到公司革命,再到平臺模式時代,機器人需要軟硬件一起創新。”
路途遙遙,他們深知,但他們更堅信,在“光與影”中奮斗,才是價值體現的最好過程。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