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盒僅售7.8元的普通藥,在醫院里時常難覓蹤影,黑市上卻賣到數千元。記者調查發現,關鍵時刻一些能救命的廉價好用藥在現實中卻成為“孤藥”。廉價救命藥緣何“一藥難求”?
一盒普通的藥在黑市上能翻到4000元?看到這樣的消息,你可能付之一笑,然而,在福建漳州,這種一藥難求的悲劇卻真實上演:一歲零10個月的嬰兒痙攣癥患者小宸正躺在漳州市一家醫院里,“黃牛”本來同意以8000多元兩盒的價格賣給他們,但猶豫之時,卻被別的患者家屬買走。事實上,一盒ACTH正常只要7.8元。然而,筆者在感慨“黃牛黨”“生財有道”的同時,也不禁要問:為何在醫院竟然買不到治病救人的廉價藥?醫藥市場管理亂象又給何人敲響了警鐘?
眾所周知,醫院作為治病防治、保障人民健康的公共醫療場所,藥品種類應該是最全面的,即便有個別藥品臨時短缺也不會出現眾多醫院“巧合”的同時缺少一種藥品,殊不知有時可能因為一種藥品的短缺而葬送一條無辜的生命。
現實情況是,因為有些藥品的廉價、高效等功能,大多數醫院并不能從醫藥生產商手中夠得藥品,藥品在出廠時就流入了“黑市”,流向了“黃牛”手中,然后,再由“黃牛們”到手一賣,就會產生數目驚人的利潤。而由于監管的不到位,導致了生產商和“藥販子”之間達成了某種“病態和諧”,但是,這種互利共生不僅擾亂了醫藥市場的良好秩序,更寒了民眾的心。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醫療市場管理混亂也并非一天兩天。類似福建漳州的“炒藥”事件在全國范圍內也時有發生。如“魚精蛋白”以及在心臟手術中用來控制血管痙攣的“罌粟堿”等,都曾出現緊缺。然而,諸多的負面新聞并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對此類問題的核查也是“民不舉、官不究”。如此監管又怎能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言及于此,筆者呼吁有關部門和相關責任人要以此為戒,全面加大對藥品行業的監管力度,消除醫藥市場亂象,打擊違法抬高藥品價格及藥品黑市行為,當好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守護神,唯有此,才能對得起身上肩負的職責,對得起人民群眾的重托;才能避免此類惡性事件的再次上演。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