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即將到來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其中環保等新興產業將成為“十三五”規劃重點內容。業內估計,為解決“十三五”期間的環境保護任務,環保產業投入或高達十幾萬億甚至20萬億元,環保產業新一輪發展可期。
環保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而進行的技術產品開發、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等活動的總稱。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環境問題重壓下,節能減排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環保行業發展的原始驅動力。
在此背景下,國家推出了多項針對環保產業發展的新政策。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明確將發展環保資本市場,內容涵蓋對符合治理條件的第三方企業、金融機構與發行企業債券進行優先審批等;被譽為史上最嚴厲以及世界上最好的新版《環境保護法》已經正式施行,中國對治理環境污染、加強環境保護的懲罰措施加大。
大氣、土壤與水務三大領域的污染防治是環保產業的重點工作,“十三五”期間,環保市場的進一步打開主要有環境基礎設施的投入,環境服務業和農村的環境市場。目前,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在環保領域的應用力度逐漸增強,盡管許多項目并未切實落地,但由于PPP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兩大特點,尤其在農村環境治理等建設周期長、公益屬性強、收入回報低的目上作用巨大,因而未來極具發展前景。
據靈核網環保行業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環保行業收入實現1120.79億元,同比增長8.61%。在國家政策力挺,重點領域綠色化發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第三方治理等機制不斷健全,市場和社會力量投入增加的背景下,預計未來幾年我國將形成8萬至10萬億元的環境保護市場規模,環保產業逐漸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巨大的環保市場面前,企業早已聞風而動、蓄勢待發。尤其對于一些大型環保企業而言,兼并重組動作頻頻,PPP推進步伐明顯加快。東江環保、天壕環境、聚光科技、碧水源、桑德環境、長青集團等具備環保概念的相關上市企業發展值得關注。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