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消保委近日公布:抽檢50件濕巾樣品,21件檢出國際禁用防腐劑CIT,25件嬰幼兒用濕巾中12件檢出CIT。CIT對肌膚與粘膜有刺激性,濃度過高還可能造成化學灼傷。
上海消保委公布的抽檢信息讓人有三驚:一驚濕巾竟然含有防腐劑,而且還是國際禁用的CIT;二驚嬰幼兒用濕巾竟然也未能幸免;三驚含有防腐劑的不只是小品牌產品,一些知名品牌及其背后的大企業也榜上有名。倘若品牌產品和大企業都已經淪陷,那么相關產品還有多少是安全的?很明顯,濕巾含有防腐劑CIT不是一兩個品牌,也不是個別生產企業,更不是一天兩天了,何以此前我們卻沒有發現?比如對于企業來說,每一批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有嚴格的生產要求,那么國際禁用的CIT是如何添加到濕巾中的?產品出廠之前,有企業自身的相關檢測與檢查機構,為何沒有檢測出產品含有禁用防腐劑?
就算企業因為有利益沖動,已經沒有了商業操守,甚至商業道德淪喪,但企業產品在上市銷售之前,還有相關質檢部門的檢測。即便產品擺上了超市的柜臺,相關部門也會有抽查與抽檢機制,為何這些環節,都沒有發現問題,沒有發現濕巾含有禁用的防腐劑CIT?或者還是已經發現了,但沒有重視,更沒有相關信息的及時公布?
這正是值得我們追問的地方:上海消保委事實上只是一個由政府部門批準成立的非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都能發現的、明顯的濕巾質量問題,何以相關企業自己沒有發現?相關專業的監管與檢測機構承擔著相應的監管責任,卻沒有發現?而且類似的事情近些年很常見,比如食品安全問題,往往是消費者吃出了問題,傷了身體,相關部門才恍然大悟;比如相關企業有違規違法問題,總是媒體先曝光,然后才有相關職能部門的發現與查處。這顯然是本末倒置的,也是不正常、不應該的。
濕巾含有國際禁用防腐劑,最后卻是非政府組織發現真相并公布信息,這是企業良知與操守淪喪的反證,更是相關職能部門未能恪盡職守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