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經常與數字城市、感知城市、無線城市、智能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等區域發展概念相交叉,甚至與電子政務、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行業信息化概念發生混雜。對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讀也經常各有側重,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于技術應用,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于網絡建設,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人的參與,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先行城市則強調以人為本和可持續創新。總之,智慧不僅僅是智能。智慧城市絕不僅僅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個說法,或者說是信息技術的智能化應用,還包括人的智慧參與、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內涵。
智慧城市建設思路
智慧城市實質上就是國家信息化在一個城市中的具體體現。“中國提出的互聯網+ 行動計劃,實際上是中國特色改革創新與互聯網科技相結合發展的新常態、新業態,驅動當今社會變革和創新。”金模網CEO羅百輝認為,“互聯網+”真正的內涵是融入了無所不在的應用和服務,造就了無所不在的應用創新。“互聯網+”的實質就是信息的互聯互通。“互聯網+政府”=智慧政府;“互聯網+管理”=智慧管理;“互聯網+企業”=智慧企業;“互聯網+民生”=智慧民生;“互聯網+城市”=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在數字城市網絡化與地理空間數字化技術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自動化與智能化科技,將智慧城市中政府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社會民生信息化、企業經濟信息化有機地整合為一體。通過智慧城市物聯網和云計算中心,集成整個城市所涉及的社會綜合管理與社會公共服務資源,通過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方式,讓城市中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以更透徹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實現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特色智慧城市發展新模式。中國特色智慧城市建設將帶來諸多好處:電子政務促進政府管理創新;智能化提升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智慧城市推動社會民生服務;以信息化促進智慧產業發展。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現狀有以下幾點:一是以電子政務為政府信息化起點;二是以數字城管為城市信息化開端;三是缺乏智慧城市總體規劃與工程設計;四是重復建設“信息孤島”;五是急需解決智慧城市建設的思路、方法、人才問題。
智慧城市建設規劃
智慧城市總體規劃是通過頂層設計、專項規范、工程設計,制定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宗旨、方針、目標、任務、方法、實施的方向性、路線性、綱領性的可實施文件。智慧城市總體規劃指導、規范、約束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的要素和資源的網絡融合、信息交互、數據共享、業務協同,以“互聯網+智慧城市”的思維,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創新管理與民生服務的能力。
智慧城市總體規劃目標:一是體現智慧城市管理與民生服務的目標和功能;二是信息化技術與城市管理及服務任務結合與應用創新;三是通過知識體系和建設體系構建智慧城市總體框架;四是通過總體規劃確定智慧城市建設指標和成果評估要求;五是智慧城市頂層規劃需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和“如何做” 的策略、方法和措施。
基于信息化系統工程理論以及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原理,通過頂層規劃、專項規劃、工程設計,制定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原則、任務、架構、體系、平臺、應用,以及網絡融合、信息互聯、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消除“信息孤島”和避免重復建設的戰略性、戰術性、綱領性、路線性、指導性、規范性、約束性的規劃與設計文件。智慧城市總體規劃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敗影響巨大,必須高度重視總體規劃的統一性、系統性和復雜性。
智慧城市頂層規劃編制的要點是采用系統工程理論的科學方法,對智慧城市整體框架體系進行規劃。在規劃內容上更關注信息體系、數據資源、基礎設施與行業各業務平臺及應用系統相互之間的關聯、互聯互通和系統集成。在規劃需求調研時要特別關注已建、在建和未建信息系統間的兼容性和約束性。要將指標體系和成果評估體系結合在統一的建設需求總體框架內。更多行業發展請查閱靈核網發布的《》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