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2016年,中國經濟無疑更處于一個不確定的年代。就當下面臨的經濟、人口紅利和外部環境換擋,再加上電商的沖擊,任何一項都足以改變中國整個服裝行業的格局,更何況是所有沖擊疊加在了一起。
一、服裝業進入寡頭割據時代,行業品牌格局呈現啞鈴型
寡頭,意指為數不多的銷售者。在寡頭市場上,只有少數幾家企業供給該行業全部或大部分產品,每個企業的產量占市場總量的相當份額,對市場價格和產量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一旦行業寡頭出現,競爭陣營就基本上穩定了下來。
經過2015年這一年的大浪淘沙,2016年的服裝行業寡頭中,奢侈品市場以Chanel、Louis Vuitton、Versace、Burberry、Gucci、Valentino為代表的將成為一大陣營;正裝及休閑潮流男裝市場將以七匹狼、利郎、九牧王、勁霸、柒牌、報喜鳥、雅戈爾、紅領、馬克華菲、卡賓、GXG為一大陣營;女裝市場將以ZARA、H&M、優衣庫、綾致旗下的ONLY、VERO MODA,赫基國際旗下ochirly、Five Plus,格風服飾旗下的歌莉婭為主要陣營;運動裝市場中將以耐克、阿迪達斯、安踏、匹克為主要陣營,其他運動小伙伴將進一步衰弱,而童裝方面將以森馬旗下的巴拉巴拉,巴布豆、小豬班納、GAP童裝、優衣庫童裝為主要陣營。
2016年,隨著宏觀經濟的持續走低,企業業績天花板效應的不斷增強,迫使行業間的并購及重組的個案及速度都在加快。要么是特大型企業,要么是微小型企業,中型企業受利潤,規模,成本等因素的影響下,已基本面臨被并購或者重組的命運,因此,服裝行業的品牌格局呈現出啞鈴型。
二、設計師品牌加劇衰亡
服裝行業作為時尚產業,是極為現實殘酷的,缺乏金援以及經營策略抵抗不了大環境,或是設計跟不上時代轉變,都很容易讓品牌說再見。
2015年12月初,蘇格蘭設計師Jonathan Saunders宣布辭去同名設計師品牌的創意設計總監職務,并且宣布其品牌Jonathan Saunders在2016春夏系列訂單履行完畢之后也會停止運營。Jonathan Saunders是繼Richard Nicoll和Meadham Kirchhoff之后今年以來結業的第三個倫敦年輕設計師品牌。加上早先破產的美國加州品牌Band of Outsides和法國品牌Damir Doma,以及年初就已經宣布停止運營的Coach前創意總監Reed Krakoff的同名個人品牌,2015年不僅僅是大型奢侈品集團災難性的一年,對獨立設計師品牌來說,倒閉潮也是越演越烈。
同樣,在中國市場,設計師品牌面臨著奢侈品牌年輕化、輕奢化以及快時尚的雙重夾擊,連產品定價已平民化且有相當規模的袁冰的VISCAP維斯凱、吳青青的 VLOV韋拿都相繼倒下,當然,相信還有一大批規模更小的,倒閉得連消息都未曾傳出的設計師品牌。因此,有業界人士指出,迫于開店成本,幾乎所有國內設計師品牌的生存的唯一途徑就是開通淘寶。
三、主業不濟,迷茫中亂象從生
說到這一個趨勢,源于服裝主業不濟的企業在未來轉型道路上做出了一些讓人難以捉摸的事情,比如做以拉人頭繳納加盟費的三個層級或更多層級的微商分銷的類傳銷消費商模式,披上互聯網的外衣,抓住想走捷徑的群體,整一群人吹吹牛逼。再比如就是一些上市公司搞一搞跨境電商,整一個網站出來,實際運營和銷售能力不見得有多牛逼,圈錢的行為同樣也飽受市場質疑,步子跨大了,容易扯著蛋!2016年,將是亂象叢生繼續的一年。
四、實體店繼續上演關店潮
2015年被媒體披露關店的品牌就不再去數落它們了,面對行業的低迷,關店,或意味著悲情退出,或意味著斷臂自救,或意味著重心轉移,或意味著斡旋調整。不管是刻骨銘心的教訓還是以退為進的戰略,那些關店的客觀數字都甚至比開店的宏偉計劃更值得關注。
2016年,以加盟為重心的品牌將迎來更慘烈的關店潮,一旦加盟商認為已無利可圖或盈利遠遠不達其預期,很有可能合同授權到期后就不再與該品牌合作了。
但退一步說,實體店鋪的萎縮,并非是一個絕對壞的事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是服裝企業調整戰略決策、調整運營業務的一個跡象,而非全面撤退的表現。從這個角度來說,關店或許也是一個健康的跡象,意味著一個更開明的階段到來。
五、店鋪租金繼續下降
面對越來越多人涌入電商經營和龐大的網購群體,從前實體店“閉著眼都有錢賺”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實體店經營戶和房東之間都非常糾結:經營戶們希望能夠再降低房租,減少經營成本;房東們怕租金一降再降,將擾亂市場,對降租很為難。但是,2016年各行業都不太景氣,在整個市場行情的壓力下,繼續降租勢在必行。更多請查閱靈核網發布的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