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埋方式弊端漸顯,垃圾焚燒潛力凸現
1)、寸土寸金,焚燒處理更受地方政府青睞
生活垃圾的主要處理方式有填埋、焚燒和堆肥三種,垃圾發電即是其中的焚燒處理方 式。 填埋:將垃圾埋入指定地點并以防泄漏、平整、壓實等后期處理方法進行處理。通常 會有處理氣體、滲濾液以及防止污染地下水的配套設施。 焚燒:焚燒垃圾中的有機物并減少垃圾體積,焚燒爐可將可燃廢料轉化為灰燼、蒸汽 及氣體。焚燒產生的灰燼多為固體殘渣或微粒形式的非有機物。焚燒廠將產生的廢氣 排入大氣之前須將其中的氣體污染物及微粒去除,余下殘留物可用作建筑材料等其他 用途或可填埋處理。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熱能可用于發電。 堆肥:將垃圾疊成一堆,使其在 70℃恒溫下發酵,垃圾中的微生物會將有機物分解 為蓋土或堆肥,垃圾將變成衛生無臭的腐殖土。
垃圾填埋容易對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且填埋場用地長達幾十年無法使用,相比之下 焚燒方式更為清潔環保。堆肥項目處理規模較小,并不是主要的處理方式。垃圾焚燒方式的最大優點在于占地面積小,處理相同規模的垃圾占地只需要填埋方式的十分之 一,目前一二線城市地價飆升,寸土寸金,很多地區的垃圾填埋場庫容已經接近極限, 而開設新的垃圾填埋場又要耗費大量的土地資源,焚燒方式更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青 睞。加之我國環保方向在由“無害化”向“資源化”發展的過程中,焚燒之后產生的 熱能可以供暖,也可以發電,更符合未來發展的需求。
2)、垃圾焚燒在各地均有空間,年復合增速可達 14%
雖然國內生活垃圾處理市場整體空間有限,但垃圾焚燒項目仍有較廣闊的空間。目前填埋方式依舊是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使用最多的方式,從 2007 年至 2014 年,填埋 方式處理量累計增長 40.76%,年復合增長率 5%,增速較為平緩,而焚燒方式處理 量累計增長 271.4%,年復合增長率 20.62%,持續維持高速增長。
目前一二線城市垃圾焚燒項目進入快速擴張階段,部分城市將逐步以焚燒取代填埋的 方式。以成都市為例,成都市目前日產垃圾 1.2 萬噸,其中 6300 噸垃圾通過焚燒方 式處理,焚燒占比已超過 50%,2016 年處理量為 2400 噸/天的萬興環保發電項目將 投運,未來還有四個垃圾焚燒項目在籌建中,2018 年將實現全市“零填埋”。我們預計縮減填埋項目占比,進一步增加焚燒項目占比將成為一二線城市的趨勢。
而三四線城市以及一些縣級市開始嘗試推進一些小的垃圾焚燒項目,預計在積累一些 經驗之后開始發展較大規模的焚燒項目,這類項目一般都分為兩期甚至多期,地方政 府會在一期項目運營后根據實際效果確定之后項目的建設節奏。目前這些地區焚燒項 目所占比例很小,市場空間很大。
因此,我們認為近三年垃圾焚燒快速發展的區域向城鎮人口較多的三四線城市轉移, 這些地區市場空間大且垃圾供應量充足,垃圾焚燒項目可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經濟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土地資源較為短缺的沿海城市仍將提升焚燒項目占比,“零填埋”將成為這些地區的趨勢。
截止 2014 年,我國生活垃圾處理焚燒方式處理量占比為 32.51%,我們預計未來兩 三年還將是垃圾焚燒行業的高速發展時期,焚燒方式處理量占比將在 2018 年底超過 50%。保守估計 2018 年底垃圾清運量 1.9 億噸,無害化處理率 95%計算,焚燒方式 處理量將達到 9025 萬噸,較 2014 年末增長空間約 70%,年復合增速達到 14%以上。
3)、垃圾熱值增加讓發電效率逐漸提升
垃圾熱值直接影響到焚燒后的單位垃圾發電量,而垃圾的熱值也與垃圾中各類有機物 和無機物所含熱值與所占比例有關。一般來說,塑料含有的熱值最高,而生活垃圾中 的塑料主要來自于包裝物。雖然在 2008 年實行限塑令之后一次性塑料包裝物的使用 率有所降低,但熱值同樣較高的紙質包裝袋使用率大幅提升,而包裝垃圾的包裝物依 舊采用塑料袋,因此垃圾的熱值基本上并沒有因此下降。
生活垃圾的燃燒熱值有逐漸升高的趨勢。一方面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消費品的包裝 更加精致與復雜,塑料盒紙質的包裝物對垃圾熱值的提升最為顯著。另一方面,垃圾 分類將提升燃燒熱值,生活垃圾中的金屬熱值較低,分類后可以資源化回收利用,瓜 果皮廚余物含水量很高,燃燒熱量較低,而且容易與塑料袋、玻璃、金屬等互相粘黏 在一起,在燃燒時造成垃圾整體燃燒不充分,熱量沒有完全釋放,通過分類去除可以 解決這一問題。未來垃圾分類是生活垃圾處理的必然趨勢,垃圾的燃燒熱值有望得到 更加徹底的釋放,垃圾的發電效率得到明顯的提升。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