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垃圾發電流程
垃圾發電是把各種垃圾收集后,進行分類處理。其中:一是對燃燒值較高的進行高溫焚燒(也徹底消滅了病源性生物和腐蝕性有機要物),在高溫焚燒(產生的煙霧經過處理)中產生的熱能轉化為高溫蒸氣,推動渦輪機轉動,使發電機產生電能。二是對不能燃燒的有機物進行發酵、厭氧處理,最后干燥脫硫,產生一種氣體叫甲烷,也叫沼氣。再經燃燒,把熱能轉化為蒸氣,推動渦輪機轉動,帶動發電機產生電能。運行垃圾發電的所有公司組成垃圾發電行業。
垃圾發電流程主要分為垃圾前端收集處理、焚燒發電以及末端煙氣、爐渣、飛灰處理等階段。主要包含以下7個工藝流程:
基于國家對固廢處理行業的政策支持,鼓勵民資進入,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其模式包括央企依賴資金優勢并購進入、機械設備制造企業的業務延伸、污水處理企業的跨子行業滲入等。
與傳統的垃圾填埋相比,垃圾發電技術具有很大的優勢。垃圾填埋,對于“寸土寸金”的土地資源來說是一種浪費,且容易造成水土的二次污染。面對日益增長的垃圾數量,201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文件提出垃圾發電規模需要從2010年末8.96萬噸/日上升至2015年末約30.7萬噸/日,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8%。垃圾焚燒發電作為環保產業是典型的政策驅動型行業,在一系列規劃和政策出臺后,垃圾焚燒行業迎來了投資高峰。
近幾年國內垃圾處理行業正處于以填埋為主轉向焚燒發電為主的轉型機遇期,很多公司看好行業前景,快速切入該領域。
(二)垃圾發電企業盈利模式分析
垃圾發電屬于大型市政項目,對投資方資金要求較高,按照所有制不同目前市場競爭者可粗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央企、國企,如光大國際、中節能、恩菲(中冶集團子公司)、綠色動力(北京國資公司子公司)、上海城投環境、天津泰達、重慶三峰環境、深圳能源(000027)等;第二類是民營企業,如啟迪桑德(000826)、盛運股份、溫州偉明、杭州錦江等;第三類是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如威立雅、中德環保、金州環境、香港創冠集團等。
垃圾發電產業是一個技術與資金密集型的行業。就技術密集型而言,該領域涉及到了焚燒、機械傳動、尾氣處理、發電等多個學科,其中最核心的是焚燒鍋爐,其造價約為整個垃圾發電廠造價的50%。
目前爐排爐和循環流化床為垃圾焚燒鍋爐的兩種主流應用。從適應性看,爐排爐技術較適合垃圾量大、財政實力雄厚的一、二線城市;流化床技術適合垃圾量中等,對投資收益要求高的三、四線城市。
由于國外技術更成熟穩定,目前國內垃圾發電廠中焚燒爐進口占比60%以上,且主要來自于德國、比利時和日本的爐排爐廠商。在國內則主要形成了以中科院、浙大和清華為代表的三大流派的流化床垃圾焚燒技術。國內的焚燒技術主要通過轉讓或合作的方式進行推廣,其中與中科院合作的公司是中科通用,與浙江大學合作的有杭州錦江等。
資金密集型主要指垃圾發電項目前期的固定資產投入較大,一個1000噸日處理量的電廠需投資5億元左右。因此該領域的投資者一般是大型央企、國企、跨國公司,或者打通了資本市場融資渠道的民營上市公司。
盈利環節:
垃圾發電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的垃圾發電設備提供商、下游的垃圾發電廠建設方和運營方。對于設備商來說,由于技術水平的差異,該領域的企業毛利率存在較大差異,但主流企業的毛利率普遍在30%以上。
垃圾運營一般采取特許經營的方式,主流的是BOT(建設-經營-轉讓)或BOO(建設-擁有-運營)模式,特許經營期一般在25-30年。垃圾發電運營具有區域壟斷和項目現金流穩定的特點,內部收益率一般在6%-12%,回收期一般5-10年。運營企業的收入來源為上網電費(向電網收取)和垃圾處理費(向政府收取)。
其中上網電價收入約占70%~85%,電價補貼標準為0.25元/度。2012年4月,發改委將全國上網綜合電價統一提高到0.65元/度。
垃圾處理補貼收入約占15%~30%。目前全國各地垃圾處理補貼費的高低與采用的焚燒設備類型關系最為密切。其中成本較高的爐排爐,補貼相對較高,一般在70-150元/噸;而流化床成本相對較低,補貼相對便宜,一般在50-90元/噸。
雖然目前垃圾發電設備制造商毛利較高,但運營才是垃圾發電行業的發展方向。據有關專家預計,垃圾焚燒處理量的增長高峰將在2015年結束,此后增長率只能維持在6%以下。而垃圾發電由于運營成本較低,且特許經營期達25年以上,未來盈利有望持續、穩定增長。更多最新市場調研報告,投資分析報告,行業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查報告,調查報告請訪問靈核網。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