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LED產業概況
1、OLED處于產業風口
從整體上來看,OLED產業是處在一個快速發展階段。預計2016年AMOLED面板市場將達150億美元,比2015年的100億美元增長約50%。到2020年底AMOLED市場額將達67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46%。
據靈核網數據顯示,2015-2018 年,全球 OLED 有機電視出貨量將持續大幅攀升,僅在 2016 年就將從 40 萬臺猛增到130 萬臺。OLED 在中小領域的應用更是呈現高速增長,預計17 年 OLED 市場將呈現翻倍增長。到 2018 年三星、LG、夏普三家有望同時放量,以電視為核心的大尺寸 OLED 屏幕市場也將全面啟動,未來十年 OLED 有望占到整個顯示屏市場總比例的 30%-40%。
我們可以從下圖看到OLED無論是在面板的出貨量和市場空間來看,2014-2015年都是一個爆發式的增長。從2016年開始,增速會有一定程度的下滑由于基數的增長,但是出貨量和市場空間仍舊會以穩健的增長率增長,預計未來2016~2020 年行業產值的平均復合增長率將在46%左右。
OLED 面板出貨量
2015-2020 AMOLED面板市場規模(單位:百萬美元)
2、OLED可使用領域較廣
AMOLED主要應用領域涵蓋家用電器、可穿戴設備、汽車應用、手機電腦和VR/AR。其中手機的占有率最大,2015年出貨量占比高達71.1%,5年CAGR為22.2%。目前市場一直關注著OLED 以iPhone 為首的智能手機上的應用,但是OLED 在電視、VR、智能穿戴,甚至照明等領域的應用,都有可能超越市場的預期。拿OLED電視來說,2015 年國內OLED 電視銷量超過4萬臺,AVC預計2016 年銷量將達到30 萬臺,單臺消耗的OLED 面積是智能手機的好幾十倍。同時,OLED 顯示設備的使用是解決VR 頭盔眩暈問題的關鍵所在,目前主流的智能手表都是采用更加省電和輕薄的OLED 屏幕。從增速來看,OLED電視5年CAGR高達86.3%,其次是AR/VR為31.7%。
OLED終端產品出貨量
當前AMOLED面板產量提高和成本降低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設備商使用,AMOLED面板應用范圍不斷拓寬。在OLED所涉及的終端領域,手機、AR/VR和OLED電視都在面板單價上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分別為14.01%、19.61%、10.47%。
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面板合計出貨約 4.4 億片,同比增長7.0%。其中韓國三星顯示的 AMOLED 發展勢頭迅猛,第一季度出貨規模超 8000 萬片,全球排名第一,同比增長超 50%,目前在OLED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達到95%。在第一季度公布的 50 多款智能手機新機中,接近 1/3 的采用了 AMOLED 屏幕,伴隨柔性 OLED 的資源釋放,越來越多的品牌將導入 OLED 資源。蘋果手機則還是一直采用LCD技術,高盛預計蘋果將在2017年三季度時有一款蘋果手機采用OLED,2018年三季度將有兩款蘋果手機采用OLED,屆時蘋果手機的OLED的覆蓋率將達到將近70%。
OLED面板單價每年對比圖
3、OLED產業鏈上下游
與LCD產業鏈一樣,OLED面板產業鏈較長,設計零部件、產品多,技術路線多元。OLED 產業鏈包括上游原材料(ITO 玻璃、有機發光材料、驅動IC 等)、中游OLED 面板制造和模組組裝、下游的顯示應用領域。目前國內大量LCD 面板廠商轉型OLED,但主要集中在面板制造環節,需要進口昂貴的設備和原材料。其中有機發光層材料是提升AMOLED性能和穩定成本。目前僅日本出光興產、堡土谷化學、美國UDC 公司以及一些韓國公司可以批量供貨有機發光材料。
OLED在材料制備、鍍膜、背板選擇、彩色顯示等方面均存在多元化的技術實現方式。2015年全球OLED 市場總規模130億美元,OLED有機材料約占據8%左右份額,約10億美元,OLED中間體占據約15%份額對應約1.5億美元,單體及粗單體8.5億美元左右規模。
OLED整體產業鏈概況
OLED上游材料細分領域
由于技術門檻更高,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混晶)、光學模片等上游原材料的供應權基本掌握在海外廠商手上,國內能實現規模量產的原材料不多。日本廠商Tokki 和Ulvac 在蒸鍍等關鍵設備領域絕對領先,材料方面出光興產、默克、UDC、陶氏等都是日、韓、德、美等國的企業掌控著各自的專利。在國內,當下OLED 主題投資的熱點集中于上游,主要是發光材料的萬潤股份、IC 驅動的中穎電子;中游面板制造京東方、深天馬;柔性屏3D 曲面玻璃藍思科技和OLED 觸控film-sensor 方案歐菲光。目前中游的OLED 面板產能基本掌握在三星、LG、夏普、JDI 等傳統LCD 廠商手中,國內的京東方、深天馬、華星光電等傳統LCD 廠雖然已開始布局OLED 產線,但估計產能大規模投放最早也要到2018 年前后。
OLED產業鏈上階段劃分及相關企業
3.1 上游原材料市場基本壟斷
OLED 產業鏈的上游包括材料制造、設備制造、零件組,中游包括面板制造、模組、驅動芯片等,下游包括各類終端應用。其中OLED 材料只占OLED 產品總成本的30%,而LCD 產品中,材料占據總成本的70%。在克服OLED 產品良率低下的問題后,OLED 有足夠的成本下降空間,使之低于液晶顯示設備。目前,國內還沒有面向產業化的成套OLED 生產設備制造廠商,關鍵設備以及整套設備的系統化技術等都掌握在日本、韓國和歐洲企業手中。
日韓歐美廠商占據上游市場霸主地位。OLED上游材料領域是日韓歐美的天下,主要掌握在日本出光興產、堡土谷化學、美國UDC 公司以及一些韓國公司的手中。日韓廠商主要生產小分子發光材料,歐美廠商主要生產高分子發光材料,其中日韓系廠商約占80%的市場份額。日本是重要的OLED 材料供應國家,其中住友化學和昭和電工生產的聚合物為OLED 的基礎,出光興產和三井化學則主要在小分子材料陣營。上游設備制造領域日本廠商Tokki和Ulvac 兩家技術實力雄厚,在OLED 產線配套設備領域具有絕對地位。
有機發光材料通常分為三類:小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和稀土類發光材料。目前,有機發光材料大致上可以分為以美國柯達、美國環宇顯示技術公司、日本出光興產等為首的小分子發光材料,和以英國劍橋顯示技術(CDT)、日本住友化學等為首的高分子發光材料兩大類。小分子與高分子發光材料在材料特性上各有千秋,但以現有技術發展來看,如考慮顯示器的可靠性、電氣特性以及生產穩定性,小分子發光材料仍處于領先地位,是目前最主要的有機發光材料應用體。
3.2中游市場空間較大
在中游領域,三星、LG 等巨頭把持中端面板方向。全球量產的OLED 顯示面板地區主要以韓國為主,其中三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小型OLED 屏幕生產商。LGD最先主攻方向為大尺寸OLED,鑒于小屏電子產品的發展態勢,LGD 逐步加碼中小尺寸OLED,中小屏將從本年二季度開始量產,并將逐步擴大產能。
韓國先驅報近日報道稱,三星獲得了一份為期3 年總值25.9 億美元的合同,該廠商將自2017 年起向蘋果供應5.5 英寸的OLED面板,如果未來蘋果公司在其智能設備上廣泛使用,OLED將超越LCD首次成為智能設備上使用最廣的面板,OLED 的需求量有望大幅提升。目前市場上,AMOLED面板產能基本掌握在三星、LG、夏普、JDI等傳統歐美日韓LCD廠商手中。然而近兩年國內廠商產能占比逐漸上升,未來有望持續擴大占比。中國廠商京東方、天馬、華星光電等廠商紛紛加碼OLED 建設,有望在OLED 時代獲得領先于臺灣廠商的彎道超車機遇。Wits View預估2018年韓系面板廠的AMOLED產能占比將由今年的95%下滑至76%,中國面板廠則在資金充沛的優勢下,有機會將產能占比由4%一舉拉升至19%。
主要產區顯示面板產能面積預測
3.3 中國企業在中上游市場值得期待
基于我國在LCD產業長期的技術和經驗積累,在新一代顯示技術的時間和資金投入上我們相對于發達國家的落后程度較小,從專利層面來看,OLED的專利技術大部分是在2003年以后申請的,中國企業通過購買、自主研發等方式,在器件結構、工藝、材料等領域已擁有關鍵技術。統計資料顯示,當前OLED技術相關專利約1.6萬件,其中,日本約占63%,韓國約占12.8%,美國約占12.2%,中國約占7.7%,德國約占2%,技術的分散度較高,各國的參與度較高。
根據行業數據,OLED有機材料約占OLED市場規模的13%左右,2015年OLED終端有機材料的市場份額約為39億美元,對應的中間體市場份額約為4億美元,接近25億元,2020年OLED有機材料中間體的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60億元。
從產業鏈的角度看,我國相關的材料企業主要供應OLED材料的中間體和單體粗品,主要銷往歐、美、日、韓等地的企業,這些企業進一步合成或升華成單體,而面板的生產企業將多種單體蒸鍍到基板上面,形成OLED材料層。在OLED市場空間逐步打開的過程中,由于國內面板產能的建設仍需時間,但三星、LG等領先面板大廠的已具備量產能力,對原材料的需求量加大,國內發展勢頭良好的OLED中間體企業已經切入全球產業鏈,將顯著受益于OLED面板市場的爆發。
3.4下游終端產品競爭激烈
OLED技術逐漸成為下游終端流行趨勢,市場增速巨大。蘋果公司或將在2017 年應用AMOLED 曲面屏于自家產品,這一消息將會給整個智能手機板塊帶強大的示范效應。而LG、三星、華為、OPPO、TCL 等國內外電子產品廠商都在2016 年加緊布局OLED 相關產業。除此之外,OLED 在電視、汽車和航天、可穿戴設備以及工業應用等方面依然有較大的增長潛力,其中IDTechEx預測, 2015 年至2025 年之間汽車航天領域OLED 年復合增長率達45%,發展前景廣闊。
新一代顯示OLED 前景廣闊,國內國際機會眾多。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OLED 應用市場,其中45%以上的IT 產品與顯示器件有關;中國內地的手機產量占全球產量的50%以上,而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的產量占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絕大部分的上游材料配件如驅動IC、導電玻璃、封裝玻璃、有機材料、精密掩模板等都需要從日本、韓國等國購買。相對來說我國國內廠商多集中于中下游面板、模組等領域。
2015-2025 年OLED 細分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預測
二、OLED原理
1、OLED結構與原理
OLED技術具有自發光的特性,采用非常薄有機材料涂層和玻璃基板,可以應用于顯示和照明領域。OLED的制造流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制備玻璃基板、涂敷有機薄膜、封裝測試。
Ø 制備玻璃基板:采用導電和透光性良好的ITO玻璃,進行光刻工藝;
Ø 涂敷有機薄膜:完成這一流程的方法真空熱蒸鍍(VTE)、有機氣相沉淀(OPVD )和噴墨打印;
Ø 封裝測試:進行多個面板測試以確保其穩定性和精確度。
其中第二部分涂敷有機薄膜是整個制造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目前市面上最主要的方法有兩種:真空熱蒸鍍法和噴墨打印法。
Ø 真空熱蒸鍍:是目前使用壽命最長的OLED,通常都是使用真空熱蒸鍍工藝制成的。該工藝是將位于真空腔體內的有機物分子輕微加熱,然后這些分子以薄膜的形式凝聚在溫度較低的基層上,由于有機分子在向基層運動過程中可能發生碰撞,改變原來的運動軌跡,因此在基層上的沉積速度不均勻,可能形成不規則排列,導致缺陷或真空,因此該工藝相對成本高,效率低;
Ø 噴墨打印法:該工藝利用噴墨技術將OLED噴灑到基層上,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還能將OLED打印到面積非常大的薄膜上,用以生產大型顯示器,如80in大屏幕電視或電子看板。
OLED在種類上可分為AMOLED和PMOLED。其中AMOLED為主動型OLED,PMOLED為被動型OLED。AMOLED技術應用廣泛,為目前LG、三星等眾多OLED 屏幕制造商所采,目前我們所接觸到的OLED 屏幕絕大多數指的是AMOLED。PMOLED 技術僅少量應用于車載面板、早期行動電話熒幕以及部分小尺寸產品上,受制于驅動方式、耗電量、分辨率等問題,大尺寸化有困難。
Ø AMOLED具有完整的陰極層、有機分子層和陽極層,但是在陽極層覆蓋著TFT陣列,這一點與TFT LCD結構類似,該TFT陣列作為開關控制著每個像素點的發光情況。
Ø PMOLED由于不具有TFT開關,因此需要外部電路控制像素點的發光,由于無法實現對單個像素點的精確控制顯示的對比度、刷新頻率等指標均有明顯劣勢,但是其制造難度小,成本低,用來顯示文本和圖標時效率較高,適合做小屏幕。
2、OLED優勢及特點明顯
OLED與LCD最大的區別,即OLED 的是自發光的,與 LCD 需要背光源的成像機理不同,使得OLED 屏幕厚度更薄、柔性化更好。此外,OLED 與LCD 相比,OLED在四個方面有明顯優勢,即優秀的圖像顯示效果、豐富的色彩表現、耗電量低、超薄設計。以上特征非常符合新一代柔性可彎曲的電子產品顯示發展需求。柔性AMOLED 顯示器2015 年出貨量約2500萬臺,2020 年約擴大到8 億臺的規模,約占整體顯示器市場的13%。
Ø 優秀的圖像顯示效果: 根據三星電子發布的數據,由于OLED的自發光屬性以及對單個像素的精確控制程度,AMOLED顯示屏的對比度可以達到一般TFT LCD的1300倍,在細節和暗色部分的顯示效果上更為清晰、自然;
Ø 豐富的色彩表現:在色彩表現方面,AMOLED的色域是一般TFT LCD的1.3倍,即顯示顏色的精細度、對比度更高,顯示效果更接近真實;
Ø 耗電量低:根據LCD和AMOLED的結構可見,LCD是靠背光源顯示,需要照亮全部顯示屏,而AMOLED是自發光,只在需要的部分發光,尤其是對于黑色區域顯示的處理上,LCD的背光依舊是點亮的,只是通過液晶分子調節通過黑色區域對應像素點的光照通過率,而AMOLED則可以通過不點亮對應像素點而實現純黑色,因此在顯示的效果上和能耗上要更為優秀,AMOLED作為智能手機顯示時的耗電量只是LCD耗電量的70%,可有效延長移動終端的待電時間,這一點對于電池容量有限且頻繁使用的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設備而言尤為重要。
Ø 超薄設計:LCD和AMOLED顯示屏在智能手機端應用的產品結構,LCD顯示屏自下而上主要由背光模組、偏光片、TFT、濾光片、偏光片、蓋板構成,而AMOLED顯示屏則分別由基板玻璃、上板玻璃、偏光片和蓋板構成,在結構的復雜程度上明顯具有優勢,且由于背光模組的厚度較大,通常在1.5~2.5mm之間,會限制LCD屏的進一步輕薄化設計,而通過使用AMOLED屏可以比LCD薄30%左右。
OLED技術除了優秀的圖像顯示效果、豐富的色彩表現、耗電量低、超薄設計這四個主要的優點之外,由于其可以在不同的基板材料上實現有機材料的涂敷因而具有可彎曲的特性。可彎曲的特性賦予了市場許多可挖掘的空間,特別是在可穿戴設備、VR/AR、以及電視上使用。
三、國內外企業情況
1、國內企業技術核心尚有差距
從上游材料的制作過程來看,首先由材料廠商將化工原料合成制成OLED中間體,再進一步合成升華前材料,將其銷售給OLED終端材料廠商,由OLED終端廠商進行升華處理后最終形成OLED終端材料用于OLED面板的生產。
目前OLED終端材料的生產主要還集中在韓國、日本、德國及美國廠商手中。升華材料的核心是專利,像日本有2000多個專利,三星收購了很多專利,不同意出售專利的小企業就很難進入三星材料供應商里。國內材料廠商的積累與上述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例如西安瑞聯目前在一些小的品種上有專利,面向國內面板廠商,但首先還是基于模仿,大部分專利還是集中在美、日、德、韓手中。以美國UDC為例,其15年熒光材料的收入有6000多萬美金,其中3500多萬美金來自于專利授權使用,2800萬美金才是真正賣出的材料收入。這種專利費占很大比例,三星、LG都要去付專利使用費。除此之外,雖然國內廠商已經具備了一定技術積累,但是一旦進入到升華材料的生產中,無疑將引起下游升華材料制造商客戶的憂慮,因此中期的發展趨勢也只能是雙方采用合作的方式,例如與下游客戶設立合資公司,由下游客戶授權專利,由國內廠商來進行制造。
目前全球整個產業鏈布局里的OLED中間體及升華前材料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再由這些企業銷售給OLED終端材料廠商,終端廠商進行升華處理后最終形成OLED終端材料再用于OLED面板的生產。雖然短時間來看國內面板生產商如果放量的話,升華材料還是會采購日系韓系德系美系企業為主,但升華后材料上游的直接供應商也將隨之受益。而且從更長的時間來看,隨著國內材料廠商在技術上的逐步突破,由于面板廠商還是有降低成本的需要,終端材料的本土化也將是大勢所趨。
目前國內從事OLED中間體及升華前材料的企業主要包括:萬潤股份、西安瑞聯新材、阿格蕾雅、吉林奧來德等。由于這個行業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OLED材料有很多層,每層的上游都有細分產品,產品周期大約4-5年,短一些的大約在2-3年,因此雖然近幾年進入OLED中間體及升華前材料的企業諸多,但是相比較于這幾家公司來說,產品都比較單一,而且這個行業要求較快的研發速度和實力,所以整體而言目前國內OLED中間體及升華前材料的競爭格局還是十分良好,行業壁壘主要表現在下游客戶驗證門檻較高,因此此前生產液晶單體的企業轉型去拓展OLED材料業務將會在這方面具備比較明顯的先發優勢。由于目前OLED終端設備仍有繼續降低成本的需求,短時間內來看會在一定程度下壓縮上游材料廠商的利潤空間,但我們認為隨著OLED面板出貨量的不斷增加,規模效應下未來OLED上游材料制造商的盈利將會維持較高水平。
2、國外企業仍舊占據主導地位
日韓歐美主要占領OLED上游材料領域, 主要掌握在日本出光興產、堡土谷化學、美國UDC 公司以及一些韓國公司的手中。日韓廠商主要生產小分子發光材料,歐美廠商主要生產高分子發光材料,其中日韓系廠商約占80%的市場份額。日本是重要的OLED 材料供應國家,其中住友化學和昭和電工生產的聚合物為OLED 的基礎,出光興產和三井化學則主要在小分子材料陣營。上游設備制造領域日本廠商Tokki和Ulvac 兩家技術實力雄厚,在OLED 產線配套設備領域具有絕對地位。
2.1 默克集團:
默克是一家超過150年的全球領先的醫藥健康、生命科學及高性能材料公司。默克的業務主要分為四大分支:默克雪蘭諾業務分支、消費者保健業務分支、默克密理博業務分支、高功能性材料業務分支。其中,高性能材料有四個業務部門,液晶材料、效果顏料、半導體材料和OLED材料。
默克目前是LCD產業中液晶材料的主要供應商,在TFT液晶市場的份額達到了50%。但默克已提前布局OLED業務。目前,默克在HTL材料領域占據了27%的市場份額,在磷光綠色材料領域也有21%的市場份額。 默克已生產出基于蒸鍍和基于溶液應用的新型OLED材料。同時,公司也與愛普生聯手,希望通過新型噴墨式的可打印OLED技術,解決大面板OLED的生產瓶頸。2015年6月,公司投入3000萬歐元在總部達姆施塔特建立新的OLED材料工廠。根據規劃,從2016年7月起將生產高純度的OLED材料。
根據默克官網公布(如下圖),公司早在2009年就已經在印刷OLED細分領域進行鋪墊,于2010年與EPSON進行合作,2015年已經開始嘗試進行量產階段。公司在OLED印刷領域取得了前三的地位。印刷技術被認為是解決OLED高成本和實現大面積的有效途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這種技術可結合液體功能性材料和先進的印刷設備來制作OLED顯示屏,可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產能。憑借大面積、低成本、柔性、綠色環保等突出的優勢,印刷OLED成為下一代顯示產業發展的方向。
2.2 出光興產:
出光興產是日本第二大石油公司,主要經營項目有:石油化學工業、石油及其他礦物資源的勘探及開發、醫藥品、農藥品、化學藥品的制造、倉儲業、海運業等。其OLED業務基本囊括了材料的上游業務,包括空穴傳輸層(HTL)、空穴注入層(HIL)、電子傳輸層(ETL)及有機發光層(OLL)。在HTL領域,出光興產占據了22%的市場份額,在磷光藍色材料領域的市場份額更是達到了69%。 由于下游廠家LG Display擴大OLED面板的生產,出光興產計劃在近期將南韓年產能提高至5噸,是現有產能的2.5倍水平。出光興產利用在UDC 2015年業務規模有所下滑的同時搶占了一定市場份額,業務量在2015年全球排名第二。
在RGB三色熒光材料方面,出光興產的材料規格均為世界指標。在世界磷光小分子發光材料方面,美國環宇顯示技術公司是領導者。在世界熒光小分子發光材料方面,日本出光興產是極為重要的廠商,其熒光材料在美國專利數僅次于美國柯達公司。
2.3 UDC:
美國UDC(Universal Display)是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技術和材料研究領域的領導者,擁有經驗豐富的管理和科學顧問團隊以及政府支持。UDC主宰全球OLED發光材料市場, 2015年OLED發光材料收入相比2014年減少11%,盡管收入下降,但它在市場上依舊保持著最高地位。并且UDC旗下有一個摻雜劑材料部門,UDC占據摻雜材料部門82%的股份,該部門擁有基于磷光的專利,負責向三星和LG顯示器提供磷光紅色和綠色發光材料。
四、OLED今后主要趨勢
1、傳統終端將持續帶動增長,新型終端將爆發
目前,OLED 技術應用于電子產品的部分絕多數為AMOLED,而PMOLED 適用于MP3、早期行動電話的次顯示屏幕、智能手環等在訊息顯示量不高的小型面板領域,量產成本也相對低許多。但在行動裝臵越趨轉向高彩、大尺寸、快速顯示的應用方向時,PMOLED 在技術條件明顯無法應付新需求。傳統終端一般含有手機、電視機,新型終端則含有可穿戴設備、VR/AR、車載顯示等。
先看看傳統終端市場情況。
Ø 智能手機:由于LCD技術的應用很難再有新的提升,蘋果手機在硬件升級和性能更新上已經遇到了瓶頸。而柔性OLED屏的可彎曲和可延展性使得智能手機在產品形態上可以有更大創新。蘋果手機一年2個多億的銷量,到18年的時候,預計將會帶來30%-40%的增長量。自15年第一季度三星推出OLED屏曲面手機,國內手機品牌華為、OPPO、小米、VIVO、金立都紛紛開始采用AMOLED面板在一些旗艦機型上進行差異化布局。根據CINNORes-earch數據,2015年國內手機品牌全球出貨中使用AMOLED顯示技術的滲透率由2014年的0%大幅提高至9%,并在2015年下半年穩定在14%左右。預計今年的滲透率有望達到15%-16%,到18年可能將會超過30%。
Ø 電視機:目前市場主流的電視顯示器技術仍然是LCD。而OLED擁有上千萬個像素自發光,可以讓亮處變亮,暗處變暗,是呈現HDR技術的最佳顯示產品,因此未來在TV領域OLED也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得到應用。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電視市場規模約2.3億臺,其中超過2000美元以上的市場占1.8%左右。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情況相似,2016年12,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場預計為70萬臺。定位于高端的OLED有機電視,其目標用戶剛好為購買2000美元以上產品的客戶,這與全球電視消費逐漸向高級、大型化趨勢發展的情況一致。15年創維OLED電視銷售量約2萬臺,預計到16年有望實現10倍銷售增長。據奧維云網的數據顯示,2015-2018年,全球OLED電視出貨量將持續大幅攀升,僅在2016年就將從40萬臺猛增到130萬臺,漲幅最大。其中,中國市場的表現尤為突出,預計2016與2017年都將連續保持400%的增長速度。
再來看看新型終端市場情況:
Ø VR:根據Juniper Research,全球VR頭戴裝置市場在2016年銷售量約達300萬臺,2020年銷售量可望增加到3,000萬臺。OLED解決了液晶屏容易導致拖影和模糊現象的問題,其更快的反應速度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視覺暫留效應并減少動態模糊,同時比LCD具備更佳的色彩表現力和更薄的厚度,因此被認為是目前最適合應用在虛擬顯示頭盔裝置中的顯示器材。從行業龍頭的動態來看,16年VR行業三大廠商都將推出消費級產品OculusRift、HTC Vive和SonyPSVR,其中Oculus Rift和HTC Vive 使用的都是三星的OLED 屏幕,有兩塊顯示屏,Sony PSVR采用的是自家生產的單塊OLED屏幕,標志著未來OLED將成為VR顯示器材的標配。因此VR市場的快速增長也將成為OLED需求增量的重要拉動因素。
Ø 車載顯示:OLED能夠滿足汽車顯示對于寬視角、清晰明亮的全運動圖像顯示的需求,可以用于汽車顯示器與儀表盤等。其重量更加輕巧,且面板畫質更優。據IHS資料,汽車用面板比起行動裝置或筆記本電腦等IT產品用的中小型面板的平均單價要高很多。如以2014年為基準,各類面板的平均價格為:數碼相機用是9.1美元、行動電話用是14.8美元、NB等行動產品是21.9美元,相較之下汽車用面板價格高達50.2美元。目前仍然受到成本較高的限制。
Ø 智能手表:根據IHS 的數據統計,2015 年智能手表顯示面板出貨量預計將比去年增長250%, 創紀錄地達到3400 萬片。而其中兩款熱門產品Apple Watch 和Samsung Gear 均采用了AMOLED 面板。預計2015 年AppleWatch 的面板出貨量將占AMOLED 智能手表面板出貨量的84%,占全部智能手表面板出貨量的49%。高端智能手機新趨勢,AMOLED 將成標配。
2、柔性顯示是未來必然趨勢
OLED 最大優勢,就是軟性。穿戴式設備的流行,將帶動曲面與可撓式柔性面板的市場需求。曲面、可卷曲式、可彎曲、可折疊等可撓式面板技術與觸控解決方案,將是未來電子產品配置的一大趨勢。由于其在工藝上非常復雜,所以也導致了柔性屏的成本比一般的屏幕要貴很多。據HIS 預測,至2019 年柔性屏滲透率將達到27%,鑒于其高于剛性屏的定價,其市場空間仍然廣闊。蘋果公司預計在2018 年將在自家產品上應用AMOLED 曲面屏,這一消息將會帶動整個OLED產業,特別是其曲面等一系列特點,可以更快的將OLED 顯示技術的潛力發揮出來,從而真正迎來OLED 時代。現階段三星、華為、OPPO 等幾家終端廠商已經AMOLED 面板應用于高端智能手機領域,未來將進一步引領整個智能手機產業向曲面及柔性OLED 顯示方向發展。
AMOLED出貨量與柔性屏滲透率預測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