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被稱作“黃金市場”的中國曾讓外國葡萄酒商賺得盆滿缽滿。而隨著市場回歸理性,高端葡萄酒魅力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中低端葡萄酒的大行其道。回顧2015,從資本角度看:葡萄酒行業還是朝陽產業。如今,國外葡萄酒高端市場優勢不再,紛紛改變策略,轉型降價,這也給國內葡萄酒企帶來競爭壓力。
2015年進口葡萄酒井噴,是時隔五年后,首次銷售實現45%以上的增長,似乎在預示著中國進口葡萄酒行業迎來黃金期,但是,2015年較14年并沒有太大差別,有的比14年好點,有的比14年差點,雖然這個結論有點片面,但大多數進口葡萄酒企業仍處于堅守期這是不爭的事實。
從2010年起,由于進口葡萄酒數量猛增,造成供給嚴重過剩,導致了這種賤賣現象。而去年,中國葡萄酒消費量還獲得了兩位數增長。一些法國品牌的葡萄酒在中國市場銷量逐步下滑的原因很簡單,市場在回歸理性,國內葡萄酒行業的暴利被進一步壓縮。
值得一提的是,當高檔葡萄酒在中國市場遇冷時,中低端葡萄酒的銷量似乎并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據靈核網《2015-2020年中國葡萄酒市場現狀與投資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開始,高端紅酒的銷量已出現明顯下滑。“對比2012年,我們經手的高端紅酒銷量下滑了約10%,中低端(葡萄酒)銷量則上升了5%。2014年,高端紅酒銷量更是下滑了約15%。南京紅酒經銷商說:”今年,我基本不怎么做高端品牌紅酒了,主要精力放在中低端。雖然價格不貴,但勝在消費者接受度高“。
面對進口葡萄酒的攻勢,中國葡萄酒業顯然壓力巨大。加之進口葡萄酒商正在推行降價轉型措施,讓國內葡萄酒商更是叫苦不迭。國內一家葡萄酒企業人士直言:”這將是一場與外國企業的正面遭遇戰“。
從目前的人均葡萄酒消費量上看,2014年,中國葡萄酒人均消費量不足兩升(即一人一年不到兩瓶),僅為全球均值的1/3。因此,雖然2015年葡萄酒行業產量增速有所下滑,但不影響未來中國葡萄酒行業的向上發展空間。
面對進口葡萄酒轉戰中低端市場的挑戰,國產葡萄酒國產葡萄酒企業也要學會走差異化之路,發展自己的個性化品牌。國產葡萄酒只有做出特色,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