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將于近日出爐,不出意外,一號文件將繼續聚焦農業現代化這一重大主題。靈核網分析人士指出,衡量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是設施農業的發展。農業部、國土資源部相繼出臺了支持的推進設施農業發展的意見和政策。而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工廠近年來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北京農眾物聯為代表的植物工廠立足本土化戰略,在國內引不僅領著本土化植物工廠的發展趨勢,也規范了植物工廠未來的標準化模式。在即將于今年4月舉辦的第三屆全國現代都市農業現場交流會上,農眾物聯植物工廠將作為北京市重點現代農業項目進行全面展示和推廣,神秘的植物工廠走進尋常百姓生活中指日可待。
政策支持助推產業發展
2015年11月12日,北京農眾物聯植物工廠迎來了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市長王安順一行前來調研,陪同調研的還有北京市委市政府其他主要領導。在無土栽培車間,郭書記詳細了解了蔬菜的生產過程,對于工廠的立體化種植及提高土地利用率表示贊賞,在植物工廠的節水節能方面給予肯定,對農眾物聯創新的商業模式予以認可。
郭金龍書記指出,通過科技創新、自主專利技術,打造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植物工廠,栽培品種定位高端而蔬菜價格親民百姓,利用首套植物工廠企業標準進行復制,打造高端設施農業的標桿。郭書記同時表示,即將于今年4月舉辦的第三屆全國現代都市農業現場交流會上,植物工廠將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展示,并囑咐農眾物聯做好準備迎接這一農業盛會。
“植物工廠”的概念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是指由人工控管植物的生長環境:光、環境、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養分、水分等,使作物不受環境限制、影響,并能實現計劃性量產的目的,類似于一般工業中所稱的工廠。由于植物工廠需利用人工光源,在發展初期居高不下的成本使其發展處處碰壁。隨著科技的進步,取得高效能、低成本的人工燈源已不是難事,取代高壓鈉燈的LED燈不僅省電、壽命長,還能依蔬菜成長需求的不同調整光譜、波長、色光等,從而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
目前,植物工廠已成為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12年底,日本商業化運營的植物工廠就已超過120家。隨著植物工廠技術的不斷突破,據統計,2016年全球植物工廠市場產值可望達40億美元,2020年全球植物工廠培育的植物產值將高達約290億美元。
我國植物工廠相比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我國植物工廠建設發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植物工廠達80多家。2014年,農眾物聯在北京平谷建立了單體面積2.6萬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植物工廠,被世界植物工廠教父古在豐樹評價為“技術超越世界同行業5年,可向日本進行技術輸出的涉農型高科技企業”。
農眾物聯董事長姚旭表示,作為現代化高科技設施農業最前沿的植物工廠,農眾物聯依托政策支持國家扶持的大環境,正向著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現代化設施農業作為2015 年一號文件中的重點內容,受到國家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2015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支出要加快農業技術創新,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12月24--25日,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重申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憑借著國家產業政策的優勢,我國植物工廠的建設正在急流勇進。
植物工廠民用化大有可為
不能否認的是,現階段我國植物工廠的發展還局限于科研階段,真正投入市場實現民用化的企業還比較少見,植物工廠的效益總體上不是很好,只有少數擁有自主專利并實現本土化的龍頭企業能做到實現贏利。
談到本土化發展,農眾物聯董事長姚旭表示,農眾物聯以其自主知識產權研發的近百項專利技術,將植物工廠造價降至同行業的1/10、運營成本降至同行業的1/4;利用70 余種高端無土栽培山野菜和近30 余種多層立體式架培野山菌,實現了高附加值的植物工廠農副產品的生產,數十倍提高了植物工廠效益。僅在2014 年第四季度試運營期間已經創造銷售收入3000 萬元,上繳利稅100 余萬元。
截至目前,農眾物聯植物工廠已獲得83 項專利技術,其中發明專利11 項、實用新型專利72 項,待申請專利技術300 余項,獲得植物工廠教父古在豐樹教授的高度評價,稱之“農眾物聯植物工廠現有技術,已經可以作為現代化設施農業高端技術,向日本進行輸出了”。來自中科院、農科院、社科院、農業大學、林業大學的多位業內專家均評價,“作為中國本土化植物工廠的領軍企業,其技術已經躋身世界同行業先進水平;最難能可貴的是,根據中國本土化國情調整的技術制導,使植物工廠成為投資小、見效快、產量高、品種多、質量優的產業。以目前農眾物聯所掌握的技術指標來看,已經超越了國內同行業至少3-5 年。”
農眾物聯單體面積2.6 萬平方米的植物工廠,是公認的美國米德蘭州世界最大植物工廠的1.44 倍;是目前是唯一一個采用世界級領先技術“菌菜一體化”系統建設的全三層、立體態、綜合式、規模化植物工廠;目前已經備案的100 項植物工廠體系化標準,作為首套行業級植物工廠標準,在國內不僅引領了本土化植物工廠的發展趨勢,也規范了植物工廠未來的標準化模式,而運營成本大的幅度降低,使本土化植物工廠在國內進入了可以規模化復制階段,推動了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我們現在既能做大型工廠,也能做小型的針對終端消費者的工廠。將來如果我們做到全國有30個或者100個工廠后,我們的產品肯定會深入到千家萬戶中去。”農眾物聯董事長姚旭表示,推進植物工廠的民用化,首先要在全社會進行植物科學的普及。即將于今年4月舉辦的全國現代都市農業現場交流會,將是展示北京現代化高科技農業創新成果及植物工廠如何造福百姓的一個良好契機。
為配合現場交流會的進行,目前企業也正在進行廠房的改造升級,用以進行現代農業的科普宣傳和展示。“我們將開辟兩個區域,一個區域用于對中小學生進行植物科學的普及教育,第二個區域是家庭休閑類的大型采摘類空間。兩個區域相互關聯,可以先參觀再采摘購買,從而完成一個整體的科普鏈條。此外還有類似開心農場模式的現場體驗,參觀者可用手機app體驗智能施肥、澆水、翻土等。同時了解哪些是適合于辦公室的觀賞性植物,哪些是適合于家庭養殖的蔬菜,我們還提供家庭具體擺放位置、尺寸等個性化服務。”
姚旭表示,科普展示是植物工廠民用化的敲門磚,接下來企業將走進校園、社區,讓現代農業更加接近百姓,推動植物工廠從科研階段邁向民用化。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