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作為其重要的配套基礎設施——充電樁,2016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靈核網《2016-2020年中國電動汽車充電站及充電樁市場研究發展預測報告》報告顯示,2015年充電設施投資規模約為109.5億元,2016年充電設施投資規模約為293億元,增長率為167%左右,預計未來5年充電設施合計投資規模在1200億元到1400億元之間,5年復合增長率為45%左右。
不過,在充電樁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充電樁的商業模式不清晰、車樁標準不統一、兼容性差等問題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同時,公共電站建設進度慢、建設成本較高、私人充電樁安裝難度大,使得目前的充電樁市場依舊處于無序狀態。
行業亂象亟待解決
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我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情況》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已建成公共充電樁8.1萬個,較2015年底增長65%,隨車建設私人充電樁超過5萬個,較2015年底增長約12%。
現階段,中國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市場是政策驅動型的。自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頻頻制定政策規劃,從建設規劃、獎勵補貼及行業標準等方面助力充電設施市場發展。從行業發展的邏輯看,新能源汽車用戶的充電需求才是市場根本推動力,用戶充電需求有望在2018年成為市場關鍵推動力。
為了促進充電樁設施建設,從去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和《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年》以及《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等相關利好政策。要求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用于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這被業界認為是開啟了充電樁行業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信心。
各項利好政策的密集出臺,將會大大促進充電樁行業的飛快發展。與此同時,巨大的市場空間誘使不少企業紛紛涉足,設備供應商、汽車零部件、后市場企業、電網公司、能源公司、互聯網公司等為了能從中獲得一杯羹,爭相參與到了充電樁領域。
對此,國信產業研究院調查分析師賀勝寒表示,當下,充電樁行業“喧嘩與騷動”不絕于耳。行業的技術門檻不高,加上背后的利益驅使,導致各色企業紛紛競逐市場上的這塊“蛋糕”。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充電樁行業在產品質量、行業標準難以把控。據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充電樁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不少廠家的電動汽車充電樁是不符合國家通用標準的,簡單的組裝缺少必備的保護裝置,產品質量不過關。
對此,賀勝寒表示,充電樁行業盈利模式不明,僅靠充電難以盈利,想從中賺錢很難等問題始終伴隨著這個行業。“目前充電樁產品需求量很大,很多企業只顧產品數量,忽略產品質量,在市場競爭中大打價格戰,安全問題就可能出現,導致消費者對充電樁存在較大的質疑,充電樁使用率就相應較低。”
在賀勝寒看來,目前充電樁行業存在諸多問題:具體標準不統一、普及度不足、充電服務信息更新較慢、充電樁的利用率較低、充電費用高等。
錢文穎也認為,當前,充電樁行業發展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充電樁市場標準不統一;配套支持政策缺乏;利益主體多,協調難度大;充電樁無法互聯互通;成熟的商業模式還處在探索過程中等。
賀勝寒建議,解決這種“亂象叢生”的現象應明確地方政府、開發商與物業、電網企業等各方權責,解決充電落地難的問題,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和配電網專項金融債等支持各地充電設施建設,鼓勵地方建立以充電量為基準的獎勵補貼政策,減免充電服務費用,嚴格監督考核,剔除一些投機取巧的企業。
蘊含巨大市場機遇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發展對充電設施的大量需求,充電設施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而其強大的帶動作用使得充電設備蘊含巨大的市場機遇。
由于現階段充電設施的發展并沒有跟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推行對充電設施會有更大的需求。如果能夠建立一個充電快速化、通用化、高效化和智能化的充電樁行業同時能夠為消費者提供一個綜合服務將是很大的發展機遇。
《關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獎勵政策及加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中明確提出,2016-2020年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給予獎補,根據新能源汽車推廣情況分區域實行不同的獎勵標準,獎補資金最高封頂2億元。政府一直以來的大力扶持為充電樁發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環境。此外,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與車樁比差距越來越大,充電設施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對充電樁行業發展也是一個機遇。
對于未來充電樁行業如何發展,賀勝寒認為,充電樁充電時間較長,很多消費者不愿意選擇新能源汽車主要原因就是不愿意花費較長的時間在充電上面,而且快速充電加劇了電池的損耗,造成無休止的惡性循環。而現階段充電樁的使用率不高也是要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各運營商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相應的服務和共享,形成“制造+運營”的發展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充電樁行業透露出巨大的市場機遇,但是整個充電樁行業的運營還沒有找到較好或成熟的發展模式。
“當前充電設備領域已成紅海,商業模式清晰,但利潤空間有限,競爭激烈,存在同質化現象,將進入產業整合階段。”錢文穎稱,充電運營領域屬于藍海,商業模式不清晰,處于虧損狀態,但未來空間廣闊,亟待探索新型商業模式。
在錢文穎看來,國企目前掌握核心資源,依然占據充電設施市場主導地位。自2014年國網向社會資本開放充電設施市場,民營企業紛紛布局,資源整合能力及商業模式創新是民企持續生存的關鍵。
充電樁供應商企業應在加緊搶占市場的同時,重視充電樁商業運作模式的改革,解決運營中盈利難、回收成本周期長的問題,而不是盲目蜂擁而上,最后“竹籃打水一場空”。企業要想在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中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就得構建一個完善而成熟的商業模式生態。
對此,賀勝寒建議,一方面,對企業而言,要針對充電樁的技術研究進行發展創新,主要包括充電效率、充電效果以及成本控制的改革創新。通俗來說“同等價格選質量,同等質量選價格”。要進行技術創新,提供更多的功能支持,構建一個完善而成熟的商業模式生態。另一方面,政府應廣泛宣傳引導并大力支持充電樁設施的建設;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和設計規范,嚴格監督考核,保證充電樁的服務質量;制定相應的補貼政策,促進行業的快速發展。
“我認為未來將會出現硬件銷售、充電服務費、電力差價、增值服務費等多種營收渠道。”錢文穎認為,對于充電樁行業,未來國家將會有更多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相繼落地,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技術將會進一步改變充電樁市場結構,未來充電樁產業鏈會出現更多跨界合作、資源整合的案例,將實現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探索盈利模式的轉型。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