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有較大改善空間
經過加工處理的水在管網傳輸過程中往往會發生漏損,在中國這一指標平均為20%左右,在發達國家可以降低到8%以內。漏損意味著大量寶貴的水資源的浪費,尤其在中國整體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無異于巨大損失。因此,通過降低供水過程中的漏損率來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要求緊迫,城市供水管網在建設與升級改造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2、資本多元化和運營市場化是行業發展的迫切要求
《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市政公用企事業單位的改組改制,具備條件的市政公用事業項目可以采取市場化的經營方式,向民間資本轉讓產權或經營權”,“進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事業體制改革。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大力推行市政公用事業的投資主體、運營主體招標制度,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制度”。因此,水務行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就是資本來源的專業化和社會化。
3、水價上漲仍有空間
近期全國各地水價上調,使得水價改革預期漸熱。2002年到2009年間,中國的36個重點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的自來水價格年均增長率為4.69%、污水處理費年均增長率為11.9%。從國外一些城市供水運營較成功的經驗看,居民家庭水費應與電費開支相當,居民用水的需求價格曲線在水費支出占個人收入4%左右達到均衡。而中國目前城區家庭水費、電費開支懸殊(電費幾倍于水費),水消費僅占個人收入的1.2%。建設部在《城鄉缺水問題研究》中指出,為促進公眾節約用水,水費收入比達到2.5%-3%為宜。
因此,水價擁有較大的上漲空間。無論從中國水資源的稀缺狀況還是從推進水務企業提升服務品質的合理利潤要求,以及和國際水價水平進行比較來看,中國目前水價仍有較大上漲空間。
4、價格制定模式有望轉變
水務行業作為市政公用行業,長期以來一直是實行政府定價制度。近年來水務行業市場化進程發展迅速,水價制定市場化也是業內專業人士的共同預期。清華大學中國水業政策研究中心認為,未來的水價定價政策體系將使水價定價基礎從傳統認識中以資產確定收益轉變為按照服務確定收益。
5、城鄉一體化建設需要統籌區域供水
傳統的供水模式通常是一個城市設一個自來水公司。這種模式在解決城市居民的供水需求、保障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在80年代以后,隨著鄉鎮企業的興起,水廠數量眾多,分散經營,各水廠技術力量薄弱,資金有限,無法發揮規模效應。在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缺少統一規劃,取水口與廢水排放口犬牙交錯。因此,鎮、村水廠無論在解決水質和滿足水量需求方面,都存在著其本身無法克服的困難。
加大城市供水管網的建設力度,發展城鄉統籌的區域供水,擴大城鎮供水的服務范圍是保證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符合中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需要。建設部近來大力推行以核心城市為中心的區域供水,充分發揮政府協調指導作用,同時運用市場配臵手段,打破行政區劃束縛,統籌安排,推進空間資源整合和區域基礎設施的集約利用。
6、水務行業的信息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的水務行業信息化發展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住建部在《建設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研究推廣應用信息化關鍵技術,推進GIS、GPS和RS集成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提高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水平。
北京市在20世紀80年代及以前,分別建立了分析管理系統或決策支持系統,尤其是水務局成立后,建立了北京水務的數據中心和指揮中心,信息鏈路逐步理順,數據共享開始推進。上海市提出了數字水務的理念,依托上海信息產業優勢,順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以水務發展需求為導向、應用為核心,建設了覆蓋全市、城鄉一體的防汛自動預報決策支持系統和防汛信息服務網、水文和供排水數據采集、監控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等系統。深圳市圍繞實現水務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先后完成了多個水務信息化應用系統的建設。
因此,通過水務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加強水務行業信息資源整合和開發利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統一、協調的信息化標準規范,開發推廣信息化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促進水務行業信息資源共享,已經成為水務行業的必然趨勢。
更多最新市場調研報告,投資分析報告,行業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查報告,調查報告請訪問靈核網最新研究成果《2015-2020年中國水務產業發展現狀及市場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