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腕表行業的近代史不難發現,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腕表行業的生態環境正在發生轉變,六十年代的石英革命給機械表帶到重創,九十年代復雜腕表以及2000年陀飛輪帶動了機械腕表前進的腳步,而最近的一次生態轉變發生在近兩年,那就是中國市場的變革,以往中國市場足以撼動整個亞洲市場甚至世界格局,但由于政策以及智能腕表的攪局,中國市場已經開始跌出前三的寶座。
傳統廠商試水智能腕表
創新永遠是制造商的核心問題,所以對于某些傳統腕表廠商來說,“智能”這個詞有著特殊的魔力。有著100多年歷史的泰格豪雅在傳統腕表領域一直很有想法,而如今更是打起了智能腕表的注意。今年他們就推出了一款名為TAG Heuer Connected的智能腕表,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說完國外品牌,咱在說說這本土品牌——飛亞達。眾所周知,飛亞達在國內有著不錯的用戶群,理由是物美價廉,對比那些瑞系品牌來說,飛亞達的年紀實在是太年輕了,但就是這樣一個1987年才創辦的企業就有著屬于年輕人的“闖勁兒”,因為它也推出了印系列輕智能腕表。
同樣是表 到底有何不同?
雖然智能腕表和傳統腕表都打著“腕表”的旗號,但真要說起來,它們還真不太一樣!首先我們來看看市面上常見的智能腕表,它們在外觀上沒有統一的規格,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在尺寸上由于技術的原因普遍偏小,在材質上一般都選用的是塑料或橡膠。而在人們最關心的價格方面,由于沒有很好的行業規范,山寨與行貨比翼雙飛,什么Applewatch、什么兒童手表,別管長啥樣都是智能腕表,所以價格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沒辦法,中國制造的實力那是杠杠的)。
再來看下傳統腕表,在外觀上常見的也就方形、圓形、酒桶形之類的,尺寸更是有著嚴格標準,從20幾毫米到40幾毫米滿足各種用戶的需求。而材質上則細分的更厲害,從表殼到表盤,從表耳到表冠,從皮帶到帶扣都有著嚴格標準,就以常見的表殼為例,一般情況下會使用不銹鋼材質,而對于高端產品來說則會選用如玫瑰金、黃金、白金這樣的貴金屬材質。而在價格方面,由于需求不同價格也不近相同,但由于發展已經相當成熟,所以市面上的腕表可以覆蓋所有用戶的需求。
傳統廠商玩跨界 到底圖個啥?
上文我們提到了泰格豪雅和飛亞達這兩個傳統腕表品牌,他們都打造了各自的智能腕表,那他們為什么會推出這樣的產品呢?答案是緊跟潮流。對于市場而言,產品的走向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但作為傳統廠商,他們打造的產品并不是一味的像智能腕表靠攏,反而是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在外觀設計上,泰格豪雅的TAG Heuer Connected的尺寸高達46.2毫米,而飛亞達印系列輕智能腕表的表徑為41.5毫米,二者在外形設計上似乎更貼近傳統腕表,材質選擇上,前者采用了鈦金屬這種高科技材質,而后者采用的是常見的不銹鋼材質,兩種材質又同屬于傳統腕表的應用范疇。所以我們不難看出,雖然他們都打著智能腕表的旗號,但終究還是脫離不開傳統腕表。
智能腕表能否掀起腕表革命之路?
對于腕表廠商而言,他們所擁有的是百年的歷史和技術的積淀,而表迷們每每在談論自己的愛表時都會對它的制造商樂此不疲。反觀智能腕表廠商,它們大多來自傳統的3C市場領域,憑借著多年摸爬滾打的經驗,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進軍這個新興行業,但它們所謂的智能腕表,只是一個外形與腕表類似,卻毫無“內在”的高科技產品。
有的人認為,傳統腕表市場已經進入寒冬期,而智能腕表將逐步蠶食傳統腕表市場,對于這個結論我并不認同。因為就傳統腕表市場而言,二者的受眾并不相同,喜愛傳統腕表的用戶大多對品牌、技術、工藝比較感興趣,而智能腕表的用戶喜歡的是“智能”。此外,在佩戴體驗上,戴慣了傳統腕表的用戶,很難在喜歡智能腕表,因為它們普遍偏輕,而且缺少質感。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