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輸電電網面臨著著力解決能源供應、生態環境和電網安全問題,建設特高壓骨干網架,盡快建成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的特高壓工程,加快推動后續特高壓工程建設,建成以“三華”特高壓電網為核心的骨干網架結構,構建西南特高壓交流主網架,適時啟動東北特高壓電網建設,形成東北、西北、西南三送端和“三華”一受端的4個同步電網格局,大幅提高電網優化配置資源能力,滿足國家規劃的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和大可再生能源基地電力輸送和消納。
輸電項目建設情況
2014年,國網特高壓工程建成投運“一交兩直”,開工建設“兩交一直”。“川藏電力聯網”工程提前半年建成投運。西北750千伏主網架、電氣化鐵路供電配套等重點工程,浙江仙居等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有序推進。公司新開工110(66)千伏及以上工程線路長度5萬千米、變電容量3.2億千伏安;投產110(66)千伏及以上線路長度5.2萬千米、變電容量2.8億千伏安。
輸電環節存在的不足
1、電力需求將平穩較快增長,東中部仍是負荷中心
中國電力需求增長與經濟發展基本同步,呈正相關關系。過去10年用電量年均增速10.9%,超過經濟增速0.7個百分點,電力彈性系數1.1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預計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達8.4萬億kW?h,“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7.2%,電力彈性系數0.96中國東中部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達,GDP總量大,用電水平高,一次能源資源廈乏,即使實施結構調整和部分產業向西部轉移,過剩產能被淘汰,東中部仍將是中國的負荷中心。
2、發用電就地平衡方式難以為繼,需要在全國范圍優化能源配置
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全國煤炭保有儲量80%以上分布在西部、北部,東部煤炭資源僅占3.3%受資源桌賦和發展條件限制,長期以來,中國電力發展以分省(區)自我平衡為主,中國東中部地區電源密集,煤電裝機占全國煤電裝機的66%,導致煤電油運緊張局面反復出現,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頻繁出現霧霆天氣,已不具備發展煤電的空間。如果再繼續東中部大量建設煤電、就地平衡的電力發展方一式,將帶來更加嚴重的煤電運緊張和環境污染問題在西部、北部煤炭富集地區建設電廠,變輸煤為輸電,可以統籌利用東西部環境容量,優化配置全國環境資源,實現電力工業科學發展。
3、新能源大規模發展面臨電網規模小、消納能力不足的瓶頸制約
目前,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僅為9.8%,實現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15%,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的日標,還需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按照國家規劃,2020年全國常規水電裝機達到3.5億kW、風電2億kW,太陽能發電1億kW新能源布局集中、增長速度快,當地電網規模小、難以就地消納,電網跨區通道建設滯后,需要進一步加快大容量跨區輸電通道建設
4、電網發展亞需技術升級
1981年,中國建成第1回500kV輸電線路,當時全國裝機6913萬kW。2013年,全國裝機達到12.5億kW,是1981年的18倍。國家規劃建設的13個大型水電基地、9個大型煤電基地、9個大型風電基地與東中部負荷中心距離一般在800--4000km日前,500kV電網已經面臨短路電流超標、發展適應性不強、輸送能力不夠、走廊資源稀缺等一系列突出問題,靠技改和擴建500kV電網,無法適應大規模西電東送、北電南供的要求。同時,西部能源基地大都采用直流送出,送電規模大、增速快,東中部500kV電網的安全承載能力嚴重不足,“強直弱交”的結構嚴重威脅電網安全,需要實施電網技術升級,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