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持續推向縱深,將對未來我國藥企與醫師臨床學術交流、繼續醫學教育模式、藥企研發創新模式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郭云沛說。

近日,由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以下簡稱“RDPAC”)聯合發起的“藥企 與醫師學術交流新型模式”大型調研活動啟動。
該調研旨在當前社會及法律框架下,調查分析藥廠與醫生學術溝通現狀,歸納和前瞻既符合中國醫療體制改革趨勢,又符合醫學信息 傳播規律和現實需求的醫學、藥學學術信息交流的新型模式,為制藥界、醫療界合法合理的價值傳遞松綁,為決策者制定政策提供可靠的 依據。
郭云沛指出,必須得承認,中國這 30 年醫療水平有了飛速的發展,主要與學術交流是分不開的,而這些年的學術交流是“醫”與“藥” 通力合作達成的。現在站在改革的歷史節點上,可以肯定這種幫助提 升醫療衛生水平的學術交流必須要繼續下去,而留給業界的命題是, 如何利用好和發展好這個合作關系,“醫”“藥”攜手積極轉型、創新, 重塑全新的、基于純粹學術的、基于患者利益的互動關系。
“眾所周知,新醫改進七年的過程,一路坎坷,目前已經進入決定成敗的關鍵階段。我們所面臨的局面,一方面要通過破除過去已經嚴重制約效率的利益關系。另一方面要應對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速下降醫保基金面臨更大的支出壓力。因此從這個層面上講,改革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拔。也就是說過去三十年醫藥衛生行業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固有的以藥補醫模式和格局的話題。接下來整個行業面臨的是如何梳理構件構建以醫療衛生新秩序,從而實現醫改終極目標,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保障百姓的健康福祉問題。” 郭云沛稱,要啟動這場研究的目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那么規范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重塑如何發展。
事實上,這幾年各個行業協會都在不遺余力地通過行業自律來規范當前的學術交流,比如 17 家中國醫藥行業協會聯合倡議的《醫藥 企業倫理準則》、中國醫師協會等協會《中國醫師道德準則》等等......
為推動“醫”“藥”合作交流轉型,促進中國醫藥衛生行業健康發展 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規范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重塑, 如何發展。“藥企與醫師學術交流新型模式”大型調研正式在這樣的 背景下應運而生,希望以此促動醫療界和產業界更主動地思考未來的 合作與交流方式,在為患者利益考量這個終極目標上達成普遍共識。
據悉,這項調研將于今年年底結束,計劃對政府相關部門、行業 協會、醫療專業人士、制藥企業、患者等多個群體展開,最終成果將 向社會公開發布傳播。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二期項目取
國家電投集團印發水、火、風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