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來源復雜,空間分布呈現由南向北濃度逐漸降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京西南區域站濃度最高:102微克/立方米;京東北區域站濃度最低:49微克/立方米。
2016年,北京共發生重污染39天,其中臭氧重污染1天,其余38個重污染天全部為PM2.5重污染,重污染天對全年PM2.5濃度貢獻超過三成。1月3日,北京市環保局通報2016年北京空氣質量狀況,據介紹,2016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73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9.9%,近三年來降幅最大,但仍超過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109%。
二氧化硫濃度降幅最大
與2015年相比,2016年,北京各項污染物同比均有改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可吸入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分別同比下降28.6%、4.0%、9.8%、9.9%。其中二氧化硫降幅最大。
2016年,北京市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為10微克/立方米,遠優于國家標準(60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了28.6%。
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表示,二氧化硫主要來自于燃煤一次排放,二氧化硫的大幅下降,主要得益于北京及周邊地區大力推進煤改清潔能源。據了解,目前北京全年的燃煤總量已壓減至1000萬噸,提前一年實現國家下達的五年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二氧化硫濃度水平與南方沿海無采暖城市相當。
2016年北京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平均濃度分別為17和7微克/立方米,非采暖季燃煤問題已得到較好解決,采暖季燃煤仍是北京二氧化硫的主要來源。
PM2.5四年累計降19%
據介紹,1999年,北京市開始實施第一階段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北京二氧化硫年均值累計降幅達86%。2004年之后,北京的二氧化硫就已實現穩定達標。二氧化氮在波動中逐漸下降,累計降幅32%。受沙塵、采暖等多種因素影響,PM10在年內不同時期波動較大,多年累計降幅43%。
北京自2013年開展PM2.5正式監測。近4年以來,北京的PM2.5濃度水平在波動中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累計降幅已達19%。
張大偉表示,從污染物多年的變化趨勢來看,在波動中下降是空氣質量改善的基本形態,趨勢是明顯的,但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如要徹底消滅空氣重污染,根本在于大范圍區域內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水平,使其與區域環境容量相匹配。大氣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性和艱巨性的工作。
焦點1
PM2.5持續下降 但仍超國標109%
自2013年以來,北京PM2.5年均濃度持續下降。2016年PM2.5年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9.9%,近三年來降幅最大,前兩年分別為4%和6.2%,但仍超過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109%。
據介紹,2016年北京空氣質量達標天數198天,其中,一級優68天,二級良130天,達標天數較2015年增加12天;2016年共發生重污染39天,較2015年減少7天,較2013年減少19天。39個重污染天中,1天為臭氧重污染,其余38天全部為PM2.5重污染。
“在38個PM2.5重污染天中,5級重度污染天29天,6級嚴重污染天9天。”張大偉表示,這38個重污染天,對全年平均濃度貢獻23微克/立方米,占比超過三成(31.5%)。
此外,在空間分布上,北京PM2.5呈現由南向北濃度逐漸降低的梯度特征,其中,京西南區域站濃度最高,達到102微克/立方米,京東北區域站濃度最低,為49微克/立方米,相差1倍多。
焦點2
二氧化氮已成北京非采暖季治理重點
通報顯示,2016年,北京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為48微克/立方米,年度改善率僅為4.0%,仍超過國家標準20%。
據介紹,二氧化氮主要來源于化石燃料燃燒,包括機動車等污染排放,北京NO2空間分布特征為城區和南部地區濃度較高,且交通站NO2濃度明顯高于城市環境。
“交通站平均濃度為城市環境的1.5倍,反映了機動車排放的影響。”張大偉表示,此外,各站點在交通早晚高峰(6時至9時和17時至20時)均會出現明顯峰值,其中交通站峰值最為明顯。
據了解,目前,二氧化氮已經成為北京非采暖季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
此外,每年4月-9月,北京環境空氣中臭氧濃度較高,臭氧超標主要發生在春夏的午后至傍晚時段。2016年,北京還出現了1日臭氧重污染。
追問
據最新空氣質量預報,今日依舊為五級重度污染,5日污染物稍有回落,為四級中度污染,不過6日起,重污染將再現。根據此前預計,霧霾徹底消散要待8日前后,強冷空氣前來救駕。這也意味著,未來幾天我們仍將生活在重污染中。
重污染仍在持續 為何不啟動“紅警”?
“污染持續時間長,預報研判過程確實很難”
此次重污染,在最初預報時,北京只報了3天重污染,并啟動了橙色預警。現在重污染仍在持續,1日甚至出現了全市AQI(空氣質量指數)持續“爆表”6小時,目前,重污染橙色預警又延期3日。為何北京從重污染的最初到現在,都沒有啟動紅色預警?
北京市環保局總工程師于建華表示,這次“跨年”污染過程持續時間較長,在重污染預報的研判過程中,確實感覺很難。在這個過程中,北京最初發布預警指令是在2016年12月29日,“當時我們認為2016年12月30日、31日,2017年1月1日,是一個明顯的空氣重污染過程”,于建華說,但是當時判斷在1月2日、3日會有一個明顯的改善,然后4日、5日又有所積累。
實際情況卻是,1日之前的重污染走得比預想的要慢一些,而由于冷空氣較弱,污染回流又來得快了一些。“原來給我們留了兩天的‘縫兒’,結果這一慢、一快,把原來預計的兩天好轉擠壓成只剩半天了。”于建華說。
“應該說過程和預報的沒有變化,但程度有所不同。”于建華表示,從目前的預報預測能力和水平來看,實際情況和預測確實不會完全吻合。他說,對于2016年12月中旬的那次“紅色預警”,提前100多個小時確定的預警解除時間,最后能如期解除,這種概率其實很小。于建華說,“對于這種超過100個小時的預測,確實是有運氣在里面”。
根據最新的預報,此次污染過程仍將持續至7日左右。為何仍是橙警,而沒有拉紅警?
“其實,嚴格來說,這是把兩個橙色預警連起來了。”于建華說,1月2日上午,大家看到藍天白云,是2級水平,解除橙色預警沒問題,但是如果在解除橙色預警的同時,馬上宣布12個小時后又要啟動下一個橙色預警,對各實施單位包括工業企業、車主來說,太折騰。橙警連續,可以讓各項應急措施落實得更為平穩有序。
“雖然延續橙警,但是接下來這幾天的污染程度,實際上比前幾天要輕一些,所以不是一個紅警的概念。”于建華表示。
PM2.5濃度逐年下降 重污染為何難消除?
“會慢慢減輕,從量變到質變還需很長的過程”
北京市環保局總工程師于建華表示,消除重污染天,短期內很難實現。他說,重污染的形成,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根據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的數據分析,如果把每年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和極端有利的氣象條件疊加在一起,每年極端氣象條件對PM2.5平均濃度的貢獻幾乎都是11微克/立方米左右。
“2013年是11微克/立方米,2014年也是11微克/立方米,2015年是13微克/立方米,2016年仍是11微克/立方米,這是一個什么概念?”于建華說,就是從全年來看,不管每年重污染天發生的次數多少、持續時間多長,極端氣象條件對于PM2.5年均濃度的影響就是11微克/立方米左右的水平。
于建華表示,“所以北京2017年的PM2.5減排,實際上也要刨除這11微克/立方米,在剩下的62微克/立方米里做文章”,于建華表示,從北京現在三面環山、污染易積累不易擴散的氣象條件,以及目前能源消費、人口活動強度來看,短期內重污染的情況不會有太大變化,“程度上會慢慢減輕,但是量變到質變,還需要很長的過程”。
據了解,根據《大氣十條》提出的目標,北京PM2.5濃度要在2017年降至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