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yin荡公交嗯啊校花,搡老女人的全过程,年轻的公和我做爰,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午夜无码人妻aⅴ大片大象传媒

?

行業報告 金融 能源

行業資訊 預警 機會

產業分析 趨勢 時評

大數據 管理 營銷

創  業 項目 故事

人  物 領袖 訪談

宏觀 經濟 策略

數據 行情 匯率

政策 時政 聚焦

金融 信托 理財

地產 市場 環境

商業 觀察 要聞

區域 招商 園區

企業 百科 機會

預警 國際 國內

您現在的位置: 主頁 > 其他 > 頭條 >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關注六大主題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1)因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持續攀升等原因,當前國內糧價高出國際市場30%-50%,競爭力缺乏,小規模、高成本的農業生產模式難以持續。2)因消費結構升級、價格機制問題等原因,部分農產品供需結構矛盾突出,大豆供小于求、進口激增,玉米供大于求、庫存高企。3)最近十幾年我國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廣義糧食安全存在結構性隱患,糧食財政負擔沉重。4)我國農業生產粗放,單位耕地化肥農藥使用量偏高、利用率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嚴重,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不能滿足需求,農業拼資源拼投入的傳統老路難以為繼。5)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巨。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1)本質:以改革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從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2)三條底線: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3)六大任務:調結構,優化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等。提品質,下大力氣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促融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去庫存,加快消化玉米等個別農產品積壓庫存。降成本,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機械化提檔升級等節本增效。補短板,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4)根本途徑:改革體制創新機制,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激活市場、要素、主體。5)2017年亮點舉措:盤活集體建設用地、打造田園綜合體。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投資機會:禽畜養殖、土地流轉(農墾)、現代種業、農田水利基建、化肥農藥、綠色環保農機。1)畜禽養殖產品價格或因環保整治在2017年上半年走高。2)土地流轉主題或受益地價重估,農墾改革釋放紅利。3)現代種業發展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源頭,政策支持力度大。4)農田水利等基建因節水、補短板、PPP等空間廣闊。5)化肥農藥行業優勢龍頭受益零增長政策、環保壓力去產能。6)綠色環保農機受益土地流轉、化肥農藥零增長。

  風險提示:改革不及預期;農業存在自然風險。

  1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

   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背景包括:1)因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持續攀升等原因,當前國內糧價高出國際市場30%-50%,競爭力缺乏,小規模、高成本的農業生產模式難以持續。2)因消費結構升級、價格機制問題等原因,部分農產品供需結構矛盾突出,大豆供小于求、進口激增,玉米供大于求、庫存高企。3)最近十幾年我國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廣義糧食安全存在結構性隱患,糧食財政負擔沉重。4)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生產粗放,單位耕地化肥農藥使用量偏高、利用率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嚴重,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不能滿足需求,農業拼資源拼投入的傳統老路難以為繼。5)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巨。

  1.1 農業成本攀升,國內糧價高出國際市場30%-50%

   因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持續攀升等原因,當前國內糧價高出國際市場30%-50%,競爭力缺乏,農業生產效益低而不穩,小規模、高成本的農業生產模式難以持續。2004-2015年,我國三種糧食(稻谷、和)畝均成本大幅攀升,從395元增至1090元,增長175.6%;其中畝均物質與服務費用增長112.4%,畝均人工成本增長216.6%,畝均土地成本增長302.7%。在糧食成本大幅攀升的情況下,政府以托底收購(2004年開始)和臨時儲備政策(2008年開始)保障種糧積極性。加之國際糧價從2012年開始大幅下跌、石油價格在2014年下半年開始暴跌(影響國際航運成本)、人民幣兌美元2005年以來總體升值,當前中國國內糧價高于國際市場30%-50%。比如,2016年11月國內小麥價格較進口價格高43%;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國內大豆價格(國產二等,濟南)較進口價格(進口二等,青島)高31.1%,2016年12月收窄至4.1%。

  1.2 部分供需矛盾突出,大豆供小于求,玉米供大于求

   因消費結構升級、價格機制問題等原因,部分農產品供需結構矛盾突出,大豆供小于求、進口激增,玉米供大于求、庫存高企。《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指出,經濟的發展使城鄉居民的支付能力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由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進入消費主導農業發展轉型的新階段。加之農產品價格機制市場化改革滯后,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擴大。

   在方面,1992-2015年,大豆產量從1030萬噸增至2004年的1740萬噸頂點后降至1185萬噸,而國內需求量從1114萬噸增至9926萬噸,供給遠小于需求。在玉米方面,2012-2015年產量大增,從17483萬噸增至23021萬噸,但因經濟下行、進口玉米便宜和玉米替代品不斷增長,國內消費量從16765萬噸降至14487萬噸,供給明顯大于需求。

   據了解,當前全國大豆的平均畝產不到250斤,較國際平均水平低120多斤。如果大豆平均畝產250斤,國家在東北地區的大豆目標價格每斤2.4元,一畝大豆的毛收入就是600元;但玉米畝產可以達到1200斤,按去年的臨時收儲價每斤1元,玉米畝均毛收入就是大豆畝毛收入的兩倍;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不可能去種大豆。

  1.3 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糧食財政負擔沉重

   在此情況下,最近十幾年我國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廣義糧食安全存在結構性隱患,糧食財政負擔沉重。2003-2015年,由于糧食播種面積的擴大和單產水平的提高,我國糧食產量從43070萬噸增至62144萬噸,增長44.3%,糧食產量“十二連增”,2016年回調至61624萬噸。與此同時,糧食進口量從2283萬噸增至12477萬噸,增長446.5%,其中約2/3為大豆;糧食出口量從2230萬噸降至164萬噸;凈進口量從53萬噸增至12314萬噸,而在2003年之前糧食凈進口量從未超過2000萬噸。2011年以來,大豆自給率降至20%以下,2015-2016年更是不到12%。

   在外糧入市、國糧入庫的情況下,糧食財政負擔沉重。《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發改農經[2016]2257號)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持續大幅增加財政“三農”投入空間有限。

   一方面,種糧需要補貼;另一方面,儲糧還需要成本。2012-2016年,玉米、小麥和稻谷庫存量合計從10890萬噸增至45654萬噸。其中,玉米庫存量從4255萬噸增至27503萬噸,年末庫存/消費量從25%增至159%,即當前可滿足約19個月的消費。小麥庫存從2804萬噸增至5651萬噸,年末庫存/消費量從25%增至51%,當前可滿足約6個月消費;稻谷庫存從3862萬噸增至12500萬噸,年末庫存/消費量從22%增至76%,當前可滿足約9個月消費。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程國強研究員測算,每噸玉米庫存成本252元,這意味著2.75億噸玉米庫存需支出693億元。

  1.4 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農業面源污染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增多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糧食生產目前仍處于靠化肥、和大水漫灌來提高產量的粗放生產階段,單位耕地化肥農藥使用量偏高、而利用率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嚴重,農業拼資源拼投入的傳統老路難以為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指出,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日益凸顯。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農業農村擴散,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過量使用、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加重,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增多,推動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十分迫切。《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指出,耕地質量退化、華北地下水超采、南方地表水富營養化等問題突出,對農業生產的“硬約束”加劇,靠拼資源消耗、拼物質要素投入的粗放發展方式難以為繼。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2015年8月談到,農業面源污染的貢獻者主要有化肥、農藥和畜禽糞便、農膜以及秸稈等農業的廢棄物。農業面源污染主要由農業源的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排放形成,占總排放量的40%以上。1991-2015年,我國化肥施用量從2805萬噸增至6023萬噸,增長114.7%;農藥使用量從76.5萬噸增至180.7萬噸,增長136.1%。與國際相比,我國單位面積耕地化肥使用量明顯偏高。2013年我國每公頃耕地化肥消費量為557千克,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高收入國家的135千克、日本的253千克、印度的158千克、美國的140千克;即便與越南的441千克、韓國的361千克相比,也是明顯偏高。但是,化肥農藥利用率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2015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5.2%,農藥利用率為36.6%,而歐美國家在50%-60%左右。

   我國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不能滿足需求。在過去十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比如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1年瘦肉精事件、2013年湖南“鎘大米”事件等。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多表現在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重金屬超標,違反添加劑使用標準,檢出禁用投入品;主要源于農產品源頭污染(農藥和獸藥超標)、農產品生長的環境污染(土壤和水體污染)、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污染(保鮮劑、包裝物質污染)、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污染(重金屬、微生物及添加劑污染)。根據農業部2016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信息,抽檢樣品45081個,總體抽檢合格率為97.5%,較本世紀初上升30多個點。不過,國內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多低于發達國家,這意味著如果按照發達國家標準檢測,結果可能會出現明顯差異,這也是國內優質綠色農產品不能滿足需求、一些居民轉而依賴進口,以及國內部分具有價格優勢的農產品出口較難的重要原因。

  1.5 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如期實現全面小康任務艱巨

   農業生產面臨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這“兩塊板”的雙向擠壓,農產品價格提升空間有限,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越來越大。《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指出,在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動力轉換的背景下,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的問題日益凸顯。農產品價格提升空間較為有限,依靠轉移就業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空間收窄,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增速放緩,加快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確保如期實現農村全面小康任務艱巨。

   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六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從2007年的3.33縮小到2.73∶1,但絕對收入差距從9645元擴大至19773元。并且,隨著城鎮房地產價格上漲,城鄉居民財富差距明顯擴大。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截至2015年底,按現行脫貧標準測算,我國仍有5575萬農村人口生活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意味著每年要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時間緊任務重。并且,經過多年努力,容易脫貧的地區和人口已經基本脫貧了,剩下的貧困人口大多貧困程度較深,自身發展能力比較弱,越往后脫貧攻堅成本越高、難度越大。而且,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經濟下行壓力在持續加大,貧困人口就業和增收難度增大。

  2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1)本質:以改革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從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2)三條底線: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3)六大任務:調結構,優化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等。提品質,下大力氣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促融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去庫存,加快消化玉米等個別農產品積壓庫存。降成本,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機械化提檔升級等節本增效。補短板,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4)根本途徑:改革體制創新機制,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激活市場、要素、主體。5)2017年亮點舉措:盤活集體建設用地、打造田園綜合體。

  2.1 近期農業供給側改革政策文件密集出臺

   自2015年12月24日-25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開始提出“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2016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再次談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2016年迅速推進。

   2016年10月20日發布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要求,“以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引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10月27日發布的《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發改農經[2016]2257號)要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2016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2月14日-16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作為2017年重點任務之一。12月19日-20日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并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討論稿)》。2017年2月5日,上述文件經修改后以2017年中央1號文件發布,這是2004年以來連續第14個關于“三農”的1號文件。

   2016年底2017年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政策文件密集出臺,除農墾、奶業、漁業、農業科技、農業機械化、草原保護、農業生產安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農業執法監管等領域的“十三五”規劃外,還涉及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集體林權制度、農業PPP、養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業補貼制度、農墾國有土地確權、耕地保護與占補平衡等多個主題。

  2.2 農業供給側改革本質:向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以改革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從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中央要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要求確保三條底線: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

   根據《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總體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具體發展目標是:1)到2020年,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大城市郊區、國有墾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2)以高標準農田為基礎、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支撐的產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3)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4)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基本穩定,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目標基本實現。

  2.3 農業供給側改革六大任務: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根據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對2016年1號文件解讀及相關政策文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六大任務:

         1)調結構: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等。推進以玉米為重點的種植業結構調整,恢復和增加大豆面積;保持生豬生產穩定、豬肉基本自給,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加快發展草食畜牧業,擴大優質肉牛肉羊生產;以保護資源和減量增收為重點,合理確定湖泊和水庫等公共水域養殖規模,穩定池塘養殖,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和低洼鹽堿地養殖。

   2)提品質:下大力氣提高農產品和食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提升源頭控制能力,提升標準化生產能力,提升品牌帶動能力,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包括探索建立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電子追溯碼監管制度,加快構建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體系,建立農產品追溯制度等。

   3)促融合:著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協同推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業發展,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發展農業新型業態,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創新一二三產業融合機制。

   4)去庫存:加快消化玉米等個別農產品的積壓庫存,減少陳化損失。鼓勵玉米等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轉移,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積極支持糧食加工企業發展生產,減少陳化損失。

   5)降成本: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等節本增效。加快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建立新型經營主體支持政策體系,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力,促進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推進信息化與農業深度融合。

   6)補短板: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強化農業環境保護,包括切實保護耕地資源、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等。

   根本途徑: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改造和提升農業傳統動能,培育和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的動力。1)激活市場,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等。2)激活要素,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等。3)激活主體,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和吸引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新等。

  2.4 2017年改革亮點舉措:盤活集體建設用地、打造田園綜合體

   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突出位置”前增加“更加”二字。2017年中央1號文件分6個部分,包括: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解讀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兩大板塊:產品結構、生產方式、產業體系三大結構調整,和市場、要素、主體激活三大改革。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加大對“三農”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兩個思路:1)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內容包括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文件通過在用地、融資、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2)整合財政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整合,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推進專項轉移支付預算編制環節源頭整合改革,探索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撬動,提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以獎代補和貼息、建立擔保機制、建立風險補償基金、設立各類農業農村發展投資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等措施。

   亮點舉措:1)盤活集體建設用地。在控制農村建設用地總量、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前提下,加大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力度。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嚴禁違法違規開發房地產或建私人莊園會所。認真總結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在充分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防止外部資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維護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權,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2)打造田園綜合體。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

  3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投資機會

   從宏觀上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現代化,緩解部分農產品供需矛盾、減少農產品貿易逆差、減輕國家農業財政壓力,中長期利好經濟增長。從投資機會上看,建議關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六大主題:1)畜禽養殖產品價格或因環保整治在2017年上半年走高。2)土地流轉主題或受益地價重估,農墾改革釋放紅利。3)現代種業發展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源頭,政策支持力度大。4)農田水利等基建因節水、補短板、PPP等空間廣闊。5)化肥農藥行業優勢龍頭企業受益零增長政策、環保壓力去產能。6)綠色環保農業機械受益土地流轉、化肥農藥零增長。

  

undefined

 

  3.1 畜禽養殖產品價格或因環保整治在上半年走高

   環保整治或推高上半年的畜禽養殖產品價格,規模化經營或致中長期價格波動減緩。2015年以來,環保整治成為常態,生豬等禽畜養殖環保壓力持續,2016年南方地區出現大量退養和豬場關停情況。《“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要求,大力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2017年底前各地區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并且,《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要求,到2020年,畜禽養殖規模化率提高至65%,較2015年上升11個百分點。在中長期,禽畜養殖的規模化經營或將使得相關產品價格波動變小。

  3.2 土地流轉主題或受益地價重估,農墾改革釋放紅利

   土地流轉是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途徑,而適度規模經營則是農業機械化、推進農田水利基建、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有利于促進節本增效。《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要求,到2020年,多種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占比提高至40%,較2015年上升10個百分點。2016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發布,有利于加快推進土地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此外,2017年1號文件的一個亮點是盤活集體建設用地。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效益有望改善,土地價值有望重估,利好土地流轉主題。

   在土地流轉主題中,農墾領域值得期待,不僅有望受益于地價重估,農墾改革也有望釋放紅利。農墾是國有農業經濟的骨干和代表,是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要求,以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為主線。2016年6月《農業部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深化農墾改革專項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試點墾區應加快推進集團公司直屬企業整合重組和集團公司股權多元化改革,推進國有農場企業化改革和公司化改造,組建區域性現代農業企業集團和專業化農業產業公司等。目前,中央層面上,相關部委已出臺辦社會職能改革配套、農墾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等文件;地方層面上,10個省份貫徹實施方案已經出臺,20項改革試點任務已經在35個墾區的186個點上展開。2016年12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2017年農墾改革要在墾區管理體制、辦社會職能、土地確權登記、農業經營管理體制等四方面取得“新突破”。2017年1月,《全國農墾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發布,要求到2020年,農墾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更加完善。

  3.3 現代種業發展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源頭,政策支持力度大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政策支持力度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品種結構調整,需要種業從源頭上進一步優化作物品種布局,保證優質種源;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也需要種業從良種上進一步挖掘內在潛力。2011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發布,之后系列文件密集出臺。2016年1月,新《種子法》正式實施。《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要求,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實施現代種業建設工程,包括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2017年1號文件指出,加大實施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和主要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力度,加快適宜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廣適新品種選育。目前我國種業企業約4000多家,較2011年減少一半,但企業多、創新弱仍未根本扭轉,與國際巨頭比差距仍然明顯。預計大型種子企業兼并重組仍將繼續,效益和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

  3.4 農田水利等基建因節水、補短板、PPP等空間廣闊

   作為人均水資源偏少的國家,因農業水價形成機制不合理等,我國農業用水長期粗放,且難以保障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運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國辦發〔2016〕2號),利好農田水利基建。《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提出,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十三五”時期,中央提出確保建成高標準農田4億畝,力爭要建成6億畝,預計通過約6000億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參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發改農經[2016]2574號)規定,重點支持社會資本開展高標準農田、種子工程、現代漁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及追溯體系、動植物保護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其中,高標準農田在農業PPP重點支持領域位居第一,這意味著農田水利等基建發展空間廣闊。

  3.5 化肥農藥行業優勢龍頭企業受益零增長政策、環保壓力去產能

   目前,我國化肥、農藥產品結構還不太合理,技術含量不高,先進適用的施肥施藥機械推廣較為滯后。農業部于2015年2月制定《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這不僅是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的需要,也是促進農業節本增收的需要。同時,當前環保核查趨嚴,也將促使化肥農藥行業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緩解行業產能過剩局面。在此情況下,化肥農藥行業,特別是其中的高效肥、低毒農藥龍頭企業有望受益,剩者為王、強者恒強。

  3.6 綠色環保農機受益土地流轉、化肥農藥零增長

   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的推進,為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提供巨大市場需求。并且,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是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任務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有助于實現“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要求加快農業機械化,推進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將“農業機械化”列入農業現代化重大工程。《中國制造2025》將農機裝備列為十大重要領域,制定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要求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到2020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至70%,較2015年上升7個百分點。《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要求,擴大綠色環保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包括積極推廣先進施肥施藥機械。

分享到:0  時間:2017-02-06 來源:靈核網整理(011088.cn) 

版權聲明

  靈核網所有報告統計版權為《北京靈動核心信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獨家所有,靈核網產品是《北京靈動核心信息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對市場調研、研究與整合的成果,究報告產品擁有唯一著作權。靈核網研究報告沒有通過任何第三方進行代理銷售,購買請直接與我公司客服聯系。   靈核網核心產品為有償提...[詳細]
關于靈核網 | 人才招聘| 免責聲明 | 服務條款 | 付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意見反饋| 版權聲明 | 網站地圖
運營公司:北京靈動核心信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專業市場調查研究機構-提供各行業市場分析報告
辦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翠微中里14號樓    北京市大興區天華大街5號院綠地啟航國際12號樓
400熱線:400-998-1068(7*24小時)      傳真:010-82894622轉608      E-mail:lhwscb@011088.cn      QQ:1342340450/1602788672
總部:010-82894622      市場部:010-56290519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1377號 靈核網 版權所有 靈核網數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