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功能正在推進中,已經在做測試,相信近期會和大家見面!這意味著,傳聞已久的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功能,很快就要實現了!
事實上,2016年,作為內容創業大年,包括視頻、公眾號等多類內容平臺風生水起。包括羅振宇的得到、果殼網的分答、知乎旗下的值乎等紛紛推出付費訂閱模式,不僅受到了用戶的追捧,在資本市場上也受到許多投資人青睞。微信公眾號盡管在推出時間上晚了一大截,但憑借著自身無人可比的龐大流量和原創內容,能否在賽道上對上述產品在付費訂閱上實現反超?
“付費”不等于“優質”
消息的傳出,是在萬千情侶們撒狗糧的昨天。2月14日下午,IT評論人士洪波在朋友圈發布文章《我為什么現在開始出來賣以及這個公眾號還會更新嗎?》,稱自己將開設收費專欄。很快,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該朋友圈下評論,
“應該等微信公眾號付費閱讀啊,并且在回應洪波稱“測試太久”時表示,已經反饋了,爭取加快。”
今日,證券時報記者向騰訊官方求證該消息,得到了肯定的答復。對方表示,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功能近期就會和大家見面。不過,當記者想要多了解更多消息時,對方婉拒了……是的,軟磨硬泡也沒用。
不過,想到很快就能體驗到,記者也就沒那么難過了。其實,早在去年年底,業界就曾傳出微信公眾號內容付費的功能已經在邀請個別公眾號測試,但很快微信就回應稱,付費閱讀等新功能將采用“邀請制”進行內測,暫不對外開放申請。截至目前,微信提供給公眾號的變現方式仍是廣告以及原創打賞功能為主。
然而,在互聯網“免費模式”仍占主流的今天,微信公眾號推出付費訂閱功能,是否能夠行得通?在現階段推行內容付費,是否是一個恰當的時機?
根據騰訊下屬研究部門此前對1700多名網民進行的調查顯示,約55%的受訪者稱他們曾經為專業的知識和見解付過費,包括付費訂閱內容、下載文件等。而易觀公布的《2016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白皮書》中表示,用戶對于“內容”和“知識”的付費意愿和消費觀正在發生轉變,從不愿付費變得對于顯著高質量、服務更好的類似產品愿意付費;用戶信息獲取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從漫無目的接受信息變成主動獲取知識,信息的選擇行為更為成熟。
分享投資管理合伙人蔡聰認為,知識領域其實有很好的付費習慣以及傳統,人們愿意為優質的、有用的知識付費。“微信公眾號有很多優質的內容,因為缺乏‘付費閱讀’的功能,公眾號更多是被用作‘內容營銷’的手段,把流量引導到其他產品和服務進行變現。”
蔡聰表示,“付費訂閱”功能的推出,使得微信公眾號不僅僅作為一個展示營銷的手段,更拓展到能夠直接帶來現金流的服務手段,讓運營得比較好的公眾號多了一個收入的來源。
不過他也指出,在數以千萬計的微信公眾號海洋中,多提供一個“付費訂閱”功能,并不能解決大多數公眾號的流量問題。原來運營不起來的公眾號還是沒有流量,這個功能對他們來說沒有多大意義。
他還指出,用戶也應當擺脫“付費即優質”的迷思。“對于行業來說,付費會刺激更好的內容產生,更多的人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生產內容。而微信在沒有這個付費機制之前,所有內容不論好壞都是‘零’價格。而有了這個機制之后,等于賦予了市場的定價職能。”他表示,這個定價職能是市場無形的手的一部分,長期來說,一定會讓好的東西價格高,不好的東西不值錢。“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淘汰掉一些不好的、沒有價值的內容,從而起到篩選品牌和供應方的作用。”
或促進行業標準出臺
2016年,內容創業可謂收獲滿滿。當中,羅振宇得到APP下載過百萬,其中李翔、和菜頭等內容和項目頗受熱捧。果殼旗下的分答引爆了音頻付費,上線42天估值過億美元。知乎旗下的值乎受到細分人群的追捧。企鵝智酷與羅輯思維和得到APP合作,開始試水內容付費。那作為后來者的微信公眾號,在此時此刻推出“付費訂閱”功能,又會否讓行業掀起新一波浪潮?
“其實微信公眾號推出這個功能,實質上是讓微信公眾號變成一個更大的內容變現工具或者平臺,對于一些內容創業者并不會有太大影響。”作為行業內的一員,千聊CEO朱峻修認為,該功能的推出,對于目前市面上一些信息比較碎片化、同質化、純粹做平臺的工具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微信上的流量巨大,公眾號讓用戶和粉絲沉淀在微信上,并且可以直接獲取知識,這是其他平臺難以比較的。”
他認為,“付費訂閱”功能的推出,會讓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者在今后的運營過程中會盤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從而會促使整個行業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收費的標準。“對于稀缺的、可以直接被利用和轉換的內容,用戶是非常愿意付費的。我認為,整個行業會趨向于內容標準化,逐漸形成一個付費的價格杠桿。這對行業來說,是一個利好。”
不過,“付費訂閱”功能的推出,并不意味著“免費時代”即將落幕。對于業內許多人提出的“付費將影響流量”的說法,朱峻修認為,不論是哪種模式,在運營過程中仍然有獲取新用戶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內容創業者都一定會保留部分免費內容去吸引新用戶的注意。
蔡聰也認為,互聯網免費的時代雖然會慢慢結束,但是在知識內容領域并不會回到傳統的暴利模式。“運營者會自己權衡哪一些內容是要付出較大的成本,光靠平臺的付費方例如廣告主是不足夠的。在我看來,付費內容應該是原創性比較高的內容,需要花時間撰寫、整理和歸納的。”他認為,業內擔心的流量問題,應該是那些同質化的、互相抄襲的平臺需要擔心的問題。
“對于原來有海量用戶的運營得比較好的媒體,例如邏輯思維等,他們早已經有足夠實力開發獨立平臺變現。‘付費訂閱’功能對于那些運營得不錯,有一定流量的知識內容公眾號,但自己開發一個變現平臺又不具備‘成本效益’原則的有最大的意義。他們不用投入成本,卻多了一個收入來源。這些可能是長尾的知識工作者,有了這部分收入的刺激,他們會更有動力去生產更優質的內容,從而發起對一些頭部IP的挑戰,搶奪用戶的關注度。”蔡聰說。
蔡聰還預料,隨著這個模式的推進,會催生一個‘知識工作者’的群體,這些長尾的小知識型IP將有百花齊放的機會。“他們可以錄制、撰寫或者編輯好的內容,以非常親民的價格售賣內容進行變現。這對于整個知識服務領域是一個更好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培養或者鞏固‘為知識付費’消費者習慣。”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