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根據國務院部署,各省級政府今年須第一次全面公開省本級“三公”經費。但時至今日,仍有近半省份“猶抱琵琶半遮面”。而且,即使是已經公開的省份,大多也只給出一個粗略的數字,公布“三公”經費的監督作用大大衰減。
那么,既然“三公”經費公開的門已經打開了一條縫,為什么很少有地方愿意把門開得再大一點?從這條縫里,我們究竟又能看到些什么呢?
據粗略統計,已經有16個省公布了省級“三公”經費總額。這些省份的2013年“三公”預算大多少于去年同期,相加共約115億元。
但是,除了新疆列出了各類編制人員、各類公車數量等信息,各地公開內容大多只有聊聊數語、或者一張簡單的表格,列出因公出國費、公務接待費、公務用車費三大項的經費總數。
此外,只有北京、四川等少數省份公布了“三公”預算同上年的增減情況。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姜洪:從公眾的角度來說,還是不令人滿意的,目前公布的幾個大數字實際上起不到監督的作用。如果省一級不能有效地通過公開達到抑制“三公”消費的目的,這個公開就很可能在基層流于形式。
還有一些地方仍在觀望。青海、云南等十多個省份有的仍然只字未提,有的僅公布了部分省級部門的“三公”經費、有的則只公布了2012年三公經費的支出信息。
有專家認為,一些省份從未公開過“三公”經費,對于這樣的敏感數字,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的心態。
實際上,即使已公布的“三公”經費非常粗略,仍能看出一些問題。比如,最新于8月9日公布2013“三公”預算的安徽省,總額僅7632.3萬元,相比于北京的11億,只是一個零頭。而即使經濟不如安徽發達的河南,公布經費也有8.8億,幾乎是安徽的十倍。是安徽公費支出少得出奇,還是公開的數字各有各的門道?只是把數字擺給大家,卻不解釋數字背后的具體含意,公眾對于公費支出仍舊一頭霧水。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認為,目前,“三公”經費公開的做法和標準缺乏規范。也就是說,說了讓公開,但沒說怎么公開,這就給了各地閃轉騰挪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