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主辦的低碳城市與新能源發展論壇5月18日至19日在山東濟南舉行。會上,近些年在新能源領域“嶄露頭角”的地熱能產業受到專家學者以及新能源企業代表的熱議。
“地熱資源具有清潔、高效、穩定、安全等獨特優勢。”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認為,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地熱能的可利用效率最高,利用系數達到80%,能夠在治理霧霾、節能減排、調整能源結構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數據顯示,我國地熱資源約占全球資源量的六分之一。其中,淺層地熱能資源量每年相當于95億噸標準煤,中深層地熱能資源量相當于8530億噸標準煤,干熱巖資源量相當于860萬億噸標準煤。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地熱利用每提高1個百分點,相當于替代標準煤37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9400萬噸。
當前我國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可分為發電和直接利用兩個方面。高溫地熱資源主要用于發電;中溫和低溫地熱資源則以直接利用為主;對于25℃以下的淺層地熱能,可利用地源熱泵進行供暖和制冷。
“河北雄縣近年來大力發展地熱供暖,供暖能源已經實現百分之百可再生。”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介紹,雄縣經過6年的建設,建成供暖能力385萬平方米,城區基本實現地熱集中供熱全覆蓋,成為我國第一個“無煙城”。據介紹,淺層地熱供暖制冷技術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實踐并獲得成功。2015年,陜西咸陽市地熱集中供暖面積達到650萬平方米,35萬人受益;天津市地熱供暖小區及公建340個,地熱供暖面積2503萬平方米,占全國地熱供暖總面積的40%。
越來越多的企業對地熱能開發利用。山東地礦新能源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國愛介紹說,該公司正發揮地熱資源科研、勘察、施工的傳統優勢,將其延伸到地熱產業的下游,積極拓展地熱發電、地熱供暖、溫泉開發和有機農業等綠色產業。近年來,公司在山東日照、郯城等地都有地熱開發項目,其中地熱溫泉勘探成井均獲成功。據山東省地礦局總工程師徐軍祥介紹,地熱能產業已經壯大成為新興產業。
地熱能在未來能源格局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多吉援引有關數據預測,2050年世界發電結構中清潔能源將占主導地位,其中地熱能將占5%以上,并將逐步提高占比。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我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30萬千瓦、220萬千瓦和1900萬千瓦。
與會專家也指出,我國地熱能產業要實現規模化、長期可持續發展,仍有不少工作要做:一是查明主要沉積盆地地熱能資源分布,對地熱能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進行產業布局。二是制定優惠政策及相應法規,推進碳匯交易。三是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突破技術瓶頸。此外,在具體開發過程中,應堅持回灌,進行地熱水梯級多模式利用,最大化利用寶貴的地熱資源。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報告、行業分析報告、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調研報告請關注靈核網。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