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國脫硝催化劑市場,有20多家生產廠家,絕大部分是引用美、日國外技術,占80%國內市場,我國采用自主研發技術生產的催化劑只占20%的市場份額。
過于依賴國外技術和產品有兩方面影響。首先需要較高的成本,有的國外公司除了收取一次性技術轉讓費外,還提取催化劑銷售額的10%費用。其次,更不利于我國相關產業發展。
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由日本觸梅花成株式會社開始研發蜂窩式脫硝催化劑,80年代末實現工業化,然后向國外轉讓。隨著大氣污染加劇,NOx脫除凈化開始得到重視,許多國家開始研發和應用脫硝催化劑,尤其是美、日等發達國家。經過幾年實踐,行業內認為選擇性催化劑最適合火電廠煙氣脫硝。
據靈核網了解,我國從2002年開始關注火電廠脫硝,個別電廠(比如漳州后石電廠)開始使用從日本進口的選擇性催化劑產品。從2006年起,國內幾家大公司開始從國外引進脫硝催化劑制造技術,在國內制造脫硝催化劑,比如國電龍源和福建大拇指等。目前,采用國外技術生產的脫硝催化劑已經占據我國大部分行業市場。
經過幾年打拼,其產品用戶遍及全國,還把脫硝催化劑銷往海外。截至去年年底,銷售額達15億元。
萬德環保總工程師徐曉亮介紹說,去年他們投入7000多萬元研發費用,使催化劑不斷提高回收再利用率,延長使用壽命,降低運行成本。還擴大了脫硝催化劑適用范圍,現在可用于鋼廠、水泥廠、玻璃窯、車船等脫硝領域。下一步還將研發脫汞催化劑。
政府相關部門應在政策和資金方面支持環保技術研發。同時,國內相關企業也要積極投入技術研發,讓擁有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在國內甚至國外多占據市場,多分“蛋糕”。更多最新市場調研報告,投資分析報告,行業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查報告,調查報告請訪問靈核網。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