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城市,廊坊市根據“生態、智能、休閑、商務”的城市定位,對中心城市、中心城區和6個縣(市)的規劃布局進行優化調整,為建設宜業、宜居城市奠定基礎。
針對1月份連續出現的霧霾天氣,廊坊市迅速打出治理“組合拳”:全市開展違法排污“三查”(查非法、查超標、查惡意排污)執法專項行動,制定極端天氣污染應急預案,嚴查空氣污染源,加快淘汰黃標車,從嚴審批大氣污染物排放項目,加強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和預警,實時向群眾公布監測數據……
“讓廣大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不僅是民生建設的重要內容,也關乎廊坊的未來。”廊坊市委書記趙世洪說,今年,該市將以創建國家生態市為抓手,實施生態城市、生態鄉村、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生態文化六大工程,全力建設田園生態城市、新型生態農村,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綠色競爭力”。
建設生態城市,廊坊市根據“生態、智能、休閑、商務”的城市定位,對中心城市、中心城區和6個縣(市)的規劃布局進行優化調整,為建設宜業、宜居城市奠定基礎。該市發改委負責同志介紹,在廊坊城市建成區,將不再新批第二產業項目,對城市現有工業企業制定搬遷計劃,逐步搬遷。
提升城市生態功能,建設城市生態屏障。廊坊市將加快環城水系和龍河濕地及中水利用等治理工程建設,以中央生態公園為核心加快構建沿鐵綠廊、環城綠地、環城水系的“一廊、兩環”生態體系。同時,著眼提升市區空氣質量,在城市加快淘汰11萬輛黃標車,市區不再新上燃煤鍋爐,推進熱電聯產項目替代鐵路以北全部燃煤鍋爐,在鐵路以南謀劃實施煤改氣工程或熱電聯產項目。
建設生態鄉村,以創建國家生態鄉鎮和生態村為載體,加快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工程,力爭三年內全市70%的鄉鎮所在地建成污水處理廠,40%的行政村建成污水處理系統,徹底解決農村污水污染環境難題。加強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轉運、處置系統建設,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垃圾規范化處置和管理模式,三年內全市60%的鄉鎮、行政村垃圾實施集中收集處理。著眼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廊坊市狠抓重點污染連片區的整治,今年突出抓好三河東部礦山、安次落垡有機玻璃、固安東紅寺腸衣加工廢水等連片污染整治工作,加快生態修復。同時,打造環首都綠色經濟圈10個精品新民居示范點,抓好北部三(河)香(河)大(廠)、南部永(清)固(安)霸(州)兩個新民居示范片區工程。
推進生態工業工程,大力發展新型環保、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型產業,逐步培育壯大航空航天、環保、LNG新能源、新材料等前瞻性產業。將節能和環保審批作為項目審批的前置程序,充分發揮節能、環保作為宏觀調控的導向和倒逼作用;所有引進項目必須進入園區,必須符合園區產業定位,選址必須符合園區規劃要求。同時,積極引進開發工業污染防治的共性關鍵技術,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對霸州勝芳鋼鐵產業集群、大城巖棉產業集群等推進升級改造。對省級以上園區實施規劃環評和污水處理廠“兩限期”,力爭把廊坊開發區打造成全省第一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推進生態農業工程,優化調整養殖場布局,配套建設畜禽糞便和污水儲存處理設施,實現污染物統一收集、統一處置、統一綜合利用,力爭三年內85%以上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現規范處置。同時,推進農業蔬菜示范縣和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創建綠色產品、有機農產品、無公害產品的名優品牌,形成完善的生態農業系統,打造京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供應基地,三年內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比例提高到50%。
推進生態服務業建設,大力發展綠色高端、商貿等現代生活型產業和總部經濟、網絡經濟、創新經濟、會展物流等現代生產型服務業,打造“北三縣”休閑旅游板塊和“永(清)固(安)霸(州)”田園溫泉休閑旅游板塊,確保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提高到36%。
建設田園生態城市、新型生態農村,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綠色競爭力”,離不開廣大群眾的觀念進步和積極參與。廊坊市還以綠色學校、綠色機關、綠色醫院、綠色飯店等“綠色單位”創建為載體,大力開展了生態文化建設,建設社區生態文化和社會生態文化,推進形成愛護生態、保護生態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