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好縣域經濟,要走特色化道路。”全國人大代表,衡水市市長楊慧告訴記者,目前,縣域經濟占衡水全市經濟比重達到77.3%。通過長期發展,衡水形成了絲網、玻璃鋼、皮毛等十大特色產業,且在細分市場都占有較大份額,基本形成了“一縣一業、一縣兩業、多縣一業”的格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充分發揮各地特色和優勢,進一步提高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縣域經濟是區域發展的基礎,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目標的落地,有賴于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全國兩會期間,我省代表委員們認為,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其一系列配套政策將長期釋放紅利,而縣域經濟有望成為這一“新四化”進程中最大受益者,實現新一輪強勁增長。
促土地流轉,搶抓產業發展新機遇
“農業這個傳統產業將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全國人大代表、承德市市長趙風樓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調整農村生產關系,通過調整生產關系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這一重大舉措將有效解決長期以來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城鄉、工農、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把農業的經營主體轉向專業大戶、農業公司、農民合作組織等,實現土地、生產要素的有序流轉。”
“農業從來都不是弱勢產業。但由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與產業化相悖,專業化程度不夠,效益不高,形成‘農業解決溫飽、工業才能致富’的錯覺。”趙風樓代表說,“看一看承德從山杏種植中孕育出的‘露露’,山楂種植中培養出的‘怡達’,就不難感受到農業產業化具備的發展潛力。”
“促進土地流轉,正是解決農業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不夠,產業化種植加工模式難以開展等問題的良方。”全國政協委員、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認為,農業現代化配套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將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極大地促進縣域內以農業為源頭、需求為導向的“農源型”產業發展。
“政府應在這一產業發展進程中扮演推動者的角色。”趙風樓代表建議,縣級政府應加快做好土地確權工作,同時結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大力引進并支持相關領域企業,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動新技術應用,實現種植養殖生產標準化和產業化。“縣級政府一定要送政策、幫項目、促增產、助脫貧,要善于引導示范,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組織農民辦(企業)。搶抓農業現代化機遇,為縣域經濟找到新的增長點。”
強財政保障,要吸附力更要承載力
全國兩會期間,我省許多代表委員認為,潛力巨大的城鎮化進程,有望成為下一個階段中國經濟增長最強大和持久的內生動力,也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可錯過的重大機遇。
“農業現代化將進一步解放農村勞動力,更多農民將轉化為產業工人,加上‘農源型’產業等迅猛發展產生的吸附作用,小城鎮的發展和擴張自身動力將越來越強。”王海波委員建議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積極發展經濟,擴大就業,增強吸納能力,放寬中小城市戶籍限制,降低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就業和定居的門檻。
“在城鎮化進程中,縣級政府不僅要善于抓產業引項目,更要加強城市不可或缺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一些代表委員指出,不能片面理解城鎮化,將城市建設等同于“搞房地產”,造成“有城無產”等問題。
趙風樓代表還建議,適當調整中央、省、市、縣財政收入分配比例,壯大縣域財政實力,使縣級財政有能力為縣域工業發展提供配套建設,有能力引進人才,有能力引導工業企業的發展。
抓特色產業,從壯大集群到搶占高點
“發展好縣域經濟,要走特色化道路。”全國人大代表,衡水市市長楊慧告訴記者,目前,縣域經濟占衡水全市經濟比重達到77.3%。通過長期發展,衡水形成了絲網、玻璃鋼、皮毛等十大特色產業,且在細分市場都占有較大份額,基本形成了“一縣一業、一縣兩業、多縣一業”的格局。
“縣域經濟的起步,往往伴隨著特色產業的集群效應,但當產業規模發展到一定水平,會遭遇新的發展瓶頸。”楊慧代表認為,經過多年發展,許多地區的縣域經濟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這就必須進一步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水平。
“縣域經濟在發展特色產業過程中,如果沒有危機意識,產品、技術、裝備、管理落后,就有可能喪失競爭力,甚至面臨被淘汰的危險,必須主動加快優化升級步伐。”楊慧代表建議,發展縣域經濟,應注重抓龍頭企業培育,通過招大聯強引進行業內領軍企業、集中要素資源向優勢企業傾斜等措施,打造“行業巨人”。同時要堅持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強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特色市場建設,加速由單純生產基地向研發、物流和營銷中心的轉變。同時,下大力氣抓技術改造和管理改造,引導企業搶占市場制高點。
“要善于發現和發展縣域內傳統優勢產業的新增長點。”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春風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局主席、總裁曹寶華則認為,“特色產業要永葆特色,就必須做到持續性推陳出新。”他表示,縣域特色的“轉方式”并非顛覆式的,而是應該向深向廣做文章。“通過提升原有的膠輥制造技術,我們成功進入打印機和傳真機市場。所以說,傳統優勢不能丟,但無論是產品還是技術,一定要跟上市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