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福利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投入資金與提供補償是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對于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的原則。
(一)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渠道,運用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有更多的了解,認識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僅能夠為病人提供基本的醫療診治服務,而且能提供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和計生指導等服務。
在宣傳上可以采取以下宣傳渠道:一是政府的宣傳,主要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方式,對社區衛生服務政策進行宣傳。二是街道居委會的宣傳,增強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認可程度,增加他們的參與積極性。三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自身的宣傳,一方面為患者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使患者認可其醫療水平和便捷性,讓患者進行口碑宣傳;另一方面印制保健材料和名片,開展服務活動,提供常見疾病的預防保養方法,介紹開展的服務項目與聯系方式等,擴大機構的知名度,增強居民的認可和參與程度。
(二)增加政府投入。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福利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投入資金與提供補償是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對于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的原則。首先,必須明確政府責任,建立穩定的社區衛生服務經費投入和補償長效機制,突出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一方面政府按照服務人口增加社區衛生經費投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另一方面在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績效考核基礎上,政府采取以獎代補,對考核成績優秀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予以獎勵,增強各個機構的工作積極性。
此外,鼓勵社會各方面投資社區衛生服務,建立穩定的多方籌資機制,確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揮城市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網絡的作用。
(三)進一步落實配套政策。鑒于不能使用醫保卡已成為目前影響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診率的重要原因,需增強社區衛生服務與醫療保險間的契合點,有效銜接社區衛生服務與醫療保險。一是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尤其是服務站納入城鎮醫療保險定點服務范圍,方便參保人員就醫購藥、減輕參保人員費用負擔,促進醫療機構公平競爭和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二是調整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機構就診的報銷比例,引導病人在基層就醫,把具有社區衛生特色的診療服務項目,如家庭護理、家庭病床等明確納入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發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守門人”作用。
要以推行社區首診為突破口,建立分級醫療制度,對不同的衛生機構進行分工、定位和分級治療。對于需要轉診的病人,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全科醫生開具轉診單,病人再去上級醫療機構做進一步的檢查和診治。但是對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上級醫療機構之間的關系,不應由政府部門強制規定,需要給予他們雙向選擇的權力,建立雙方互利互惠的合作體制。
(四)加強人才培養。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是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河北省需要大力開展人才的規范化教育培訓,制度詳細的培訓計劃,增加經費投入,政策上予以傾斜重視。根據河北省實際情況,采取脫產學習與在職培訓相結合的方法,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大力開展全科醫師、公共衛生醫師、社區護士的崗位培訓。加強大中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技術協作,一方面可以開展“大醫院對口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安排衛生技術骨干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門診和教學;另一方面對于在社區工作多年的醫生,也可以到醫院進修學習,學習和更新業務知識,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學歷層次。此外,建立充滿生機活力的用人機制和分配激勵機制,吸引優秀人才流向社區,鼓勵退休醫護人員參與社區衛生服務。
(五)完善管理制度,強化服務質量。為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就需要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競爭機制,形成優勝劣汰、獎勤罰懶的內部運行機制。根據社區衛生機構提供的服務情況定編定崗,進行公開招聘、合同聘用、崗位管理、績效考核,建立激勵機制,提供機構工作人員積極性。在收入分配制度上,采取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相結合的收入分配方法,以績效工資為主,選用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和人群滿意度為考核指標,實現工資的激勵作用。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的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強化服務質量,不斷探索新的服務模式。根據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需求,實行不同的服務新模式和新方法,如家庭護理、家庭病床、老年保健等;同時,對社區的重點人群,如兒童、婦女、老年人等慢性病病人,建立基礎信息資料,實行系統管理和動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