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河北省三河市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基金正式啟動。該基金由三河市燕達集團、匯福集團、興達集團等9家知名民營企業共同捐助,首輪已募集1.05億元,政府配套10%,三年救助金額達1.155億元。據介紹,縣級建立如此完備的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基金,尚屬首例。
“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的成立,將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醫療救助體系。與不斷提高的城鄉群眾醫療保障體系、救助體系相銜接,三河廣大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有望得到解決。”三河市委書記張金波告訴我們,基金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化運作,按照救助病種劃分為若干分項基金,由捐資主體予以冠名,可覆蓋全市除高收入群體之外90%以上的城鄉群眾。
據介紹,三河市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基金每三年募集一次,救助范圍基本涵蓋了城鄉居民常見重特大疾病,如白血病、先心病、血友病、惡性腫瘤和燒燙傷等。救助對象為因患重特大疾病造成家庭生活困難,經醫保報銷后醫療費自費部分超過5萬元的患病群眾。
“我們曾對全市30個村街群眾進行走訪調查,發現患重特大疾病是導致群眾致貧、返貧最主要的原因。”三河市民政局副局長賈連軍說,盡管近年來三河市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但重特大疾病仍是群眾小康路上最大的“攔路虎”。他們在調查中發現,白血病、先心病、血友病、惡性腫瘤、燒燙傷等,是城鄉群眾較為常見的重特大疾病,一旦患病后自費部分超過5萬元,不少家庭就會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一年救助多少才能解決患病群眾困難?怎樣救助解群眾所急?三河市相關部門對重特大疾病救助標準進行了認真測算,并根據群眾需要確定了更加人性化救助方式。符合救助條件的白血病、血友病、先心病患者在享受醫保報銷后,按照個人自費部分的70%予以救助,每例最高救助30萬元;符合救助條件的其他重特大疾病患者,按個人自費部分的50%予以救助,每例最高救助10萬元。對家庭困難的18歲以下的先心病患者,在個人自籌3萬元后,可由救助基金先行墊付最高30萬元,確保了患者能得到最及時的手術治療。
全國人大代表、三河燕達集團董事長李懷,是建立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的最初倡導者之一,此次燕達集團出資1500萬元冠名燕達救助基金,主要救助白血病及免疫系統疾病重特大疾病患者。李懷告訴我們,他看到過許多家庭無力支付重特大疾病高額治療費用的病例,燕達醫院也曾多次救助白血病等重特大疾病患者。“成立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可以建立長效救助機制,讓每位重特大疾病患者都得到及時治療。”李懷說,燕達救助基金還將努力擴大救助的地域、病種范圍,力爭為更多家庭送去社會的溫暖。
隨著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的建立,以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基礎,常規醫療救助、困難群眾醫療救助、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為重要補充,三河市更牢更密的城鄉群眾醫療保障網絡基本建成。賈連軍給筆者算了一筆賬:一位患白血病的農民,通過新農合最高可報銷最高30萬元,通過醫療救助、困難群眾醫療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最高還能得到36萬元的救助,兩項加在一起總計66萬元,自費只占到一小部分,極大地減輕了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
近年來,三河市始終將“病有所醫”作為民生建設的重要內容,從“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防得住病”四個方面出發,不斷完善醫療保障體系。積極落實各項醫改政策,不斷加大醫療基礎設施投入,全面實施了覆蓋全市的高標準村衛生室建設,招聘的100名大學生村醫已全部分配入村工作。開展了“醫藥百人培訓計劃”和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建工作。2013年,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達到560元,政府出資部分高于國家標準220元,補償封頂線提高至30萬元,報銷比例大幅度提高。
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是三河市“看得起病”的重要保障政策之一,通過冠名和定向救助方式使企業由零星救助轉變為系統、長效的救助,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彰顯愛心的同時,促進了企業文化的發展,提升了美譽度,企業樂于參與。群眾患病時有所保障能心有所安,群眾喜于受惠。政府在企業捐資的基礎上,投入10%的套資金,保障基金穩健運行,同時承擔基金運行的管理任務和全部管理費用,使企業脫離繁重的救助事務,企業便于參與。通過建立和完善各項申報審批程序,確保救助工作公正、公平、公開。通過多元投入、多措并舉,解決“看不起病”的問題,三河做了有益的探索。該基金啟動后,截止目前總共向48名重特大疾病患者發放了268.08萬元救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