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原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晉冀蒙交界處,擁有舉世聞名的東方人類發源地泥河灣。近百年間,勤勞智慧的陽原人,用一雙雙巧手做起了皮毛加工生意,以其嫻熟的技藝、精細的做工把碎皮變廢為寶,以加工邊、條、頭、尾、腿等各種碎料為主的“碎皮縫制”技藝傳承至今,逐步形成了以碎料拼接為特色的加工中心。“泥河灣”和“皮毛”兩個文化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
一、皮毛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縣在中國皮革協會領導的關懷支持下,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振興皮都,陽原先行”的方針,著力在“特色化、外向化、區域化、規模化和民營化”上做文章。一是為使皮毛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解決皮毛有市無場的局面,2007年與香港昌升置業集團合作建設了目前國內較大規模的專業皮毛大市場,使產業發展有了一個多功能的發展平臺。二是與張家口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合作,創建了陽原縣出口裘皮工業品標準化示范區,既方便了企業出口,又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2010年被省商務廳確定為“河北省裘皮產品出口聚集區”,在資金、技術、產品銷路等方面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三是加大宣傳力度。通過2007年、2010年舉辦了兩屆中國·陽原國際毛皮節,舉辦張家口皮草文化宣傳周,參加石家莊、北京、上海、廣州和香港等地皮毛博覽會,以及在周邊城市電視廣告等宣傳活動,使陽原皮毛在國際、國內皮毛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四是下大力培植皮毛經營大戶,發揮大戶龍頭帶動輻射作用,促使皮毛加工業向產業化發展。目前全縣產值超億元的企業1家,千萬元以上并取得自營出口權的23家,產值500萬元以上的50多家,百萬元以上的有200多家。五是組織鎮村皮毛大戶建立了村鎮皮毛協會、皮毛擔保商會,使分散的、規模較小的皮毛加工戶組合起來。成立區域性的皮毛專業合作社,并協調金融機構在提供小額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六是結合扶貧攻堅工作,重點打造“皮毛中心村”,帶動輻射周邊村走上“幸福鄉村”道路。利用國家扶貧資金對專業村實施了“周轉縫皮機”項目,實現“三個一”發展目標:即每戶一臺縫皮機、每戶一名熟練工、每戶增收一萬元,使皮毛產業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
通過幾年來的“放水養魚”,皮毛產業穩步發展。現已形成了西城鎮(以狐料加工為主)、東城鎮(以貂料加工為主)、揣骨疃鎮、浮圖講鄉、東井集鎮、化稍營鎮等6個皮毛業重點鄉鎮,30多個皮毛加工專業村。全縣從事皮毛加工的有5萬多人,其中常年從事生產經營的3萬多人。皮毛企業和加工戶達到1500多家,年可加工1000多噸各類皮毛材料,占全國毛皮碎料加工總量的80%,實現產值達20多億元,年可生產裘皮服裝服飾50多萬件,全面具備了為國內外商戶高質量加工各類檔次裘皮服裝服飾的能力,產品遠銷歐、亞、美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1年皮毛產品出口創匯3067萬美元,同比增長33%,位居全市第二,創歷史最好水平。
二、發展思路及目標
發展思路:立足傳統技術優勢,以碎料加工為基礎,以陽原國際裘皮城為平臺,努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工藝水平,培育龍頭企業和自主品牌,帶動養殖業、硝染業、物流業的同步發展,逐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基地。
規劃目標:到2015年,全縣皮毛行業年產值達到30億元,市場營銷額達到80億元,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5家,超千萬元企業達到30家,行業固定資產達到60億元,出口創匯突破5000萬美元,實現稅收1億元,從業人員年收入達到10億元。獺兔飼養量達到200萬只,水貂、狐貍等其它珍稀動物養殖達到5萬只,養殖業產值達到1.6億元。爭創1個國際知名品牌,5個全國知名品牌。將我縣打造成為中國京西北裘皮加工集散中心,全球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中國皮毛文化發祥地,進入全國皮革行業特色區域基地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