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通遼人民在以防洪治河為主,同水害做斗爭的過程中,認識到洪水不僅有害,還有“利”的方面。
通遼市素有“內蒙古糧倉”之稱,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總產量占內蒙古自治區的25%以上。全市盛產玉米、小麥、水稻、大豆等作物,玉米產量居全區第一。2009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475.25萬t。通遼市糧食生產在內蒙古自治區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建國以來,通遼人民在以防洪治河為主,同水害做斗爭的過程中,認識到洪水不僅有害,還有“利”的方面。1952年開始,從單純治水轉為治水和利水相結合,在農業生產中,開始了以春灌為主的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興建水庫、建設灌區,挖渠、引水、大水漫灌。以地表水利用為主,適應那一時期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春灌保苗要求的實際,也符合當時水利建設水平和那一時期地表水資源的實際。據1954~1970年水文資料統計,春汛期間進入通遼平原區的地表水逕流量年均在5.0億m3,能夠滿足沿河平原灌區春灌的要求。到1971年底統計,建成萬畝以上灌區56處,設計灌溉面積達到33.88萬hm2,有效灌溉面積24.92萬hm2。這一期間,年最大實際灌溉面積達到22.6萬hm2,年地上水利用量超過6.0億m3。
進入20世紀70年代,農業生產水平提高,對水利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春灌保苗,而且要作物全生育期灌溉,以保豐收。與此同時,由于氣候條件變化,進入干旱期,通遼地區降水量、河道徑流量均大大減少。20世紀70年代,年均降水量為20世紀60年代的79%。進入通遼地區的地表逕流量1971~1985年不及1954~1970年的50%。西遼河通遼水文站測流斷面1971~1985年15年春季無水,11年夏季斷流,致使下游地表水灌區無水可供。1972年,根據當時農業生產所面臨干旱的嚴重形勢,哲盟盟委提出“以地下水為主,充分利用地表水”的方針,水利部門提出“以井保豐、河庫補源”的水利建設具體措施,打井抗旱、平地修畦,開始逐步形成高潮。通遼市農業水資源開發利用從以“地表水為主”轉為“以地下水為主”,打井技術的普及和提高有力地支持了這一轉變。在國家的支持和各級政府的領導下,人民群眾打井抗旱、平地修畦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據統計資料,截至1990年,通遼市已打井48 078眼,配套44 210眼,機電井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7.46萬hm2,整修畦田面積達到24.71萬hm2,農田實灌面積24.52萬hm2,年地下水開采量達到7億m3左右。
從1991年至今。這一階段水利建設的特點是興利除害相結合,全面完善提高防洪治河工程體系,“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大力發展節水”,水利建設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水資源開發利用上,繼續堅持打井抗旱,平地修畦。到2010年,規模以上灌溉機電井達到103 012眼,已配套灌溉機電井101713眼,全市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5.25萬hm2。地表水灌區恢復、配套、改造工程全面展開,南北山丘區小型地表水利用工程發展較快,節水灌溉工程發展勢頭強勁,渠道防滲襯砌、低壓管道輸水、噴灌等各種節水工程全面發展。水資源開發利用進入到“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大力發展節水”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