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域面積廣闊,全區118.3萬平方公里,南北狹長、東西跨度大,北接俄蒙,國內與8個省區毗鄰,全區有12個盟市、101個旗縣、49個民族,其中主體民族蒙古族429.89萬人,占總人口的17.87%。獨特的地理位置,多民族融合的特性以及悠久而濃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內蒙古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
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既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也有工業文明給我們帶來的資本積累,還有破解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壓力。
(一)文化資源稟賦——文化產業發展的自然基礎
內蒙古地域面積廣闊,全區118.3萬平方公里,南北狹長、東西跨度大,北接俄蒙,國內與8個省區毗鄰,全區有12個盟市、101個旗縣、49個民族,其中主體民族蒙古族429.89萬人,占總人口的17.87%。獨特的地理位置,多民族融合的特性以及悠久而濃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內蒙古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
1.草原文化資源。內蒙古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和草原文化的源頭。截止到2010年末,全區草原面積達8666.7萬公頃,可利用的草原面積為6818萬公頃,不僅成為發展畜牧業的物質基礎,也成為發展草原旅游的重要載體。
2.文化藝術資源。包括蒙古族長調歌曲、馬頭琴藝術、呼麥、摔跤、賽馬、舞蹈、音樂等,成為內蒙古走向世界、傳播蒙古族文化的基礎。
3.文化旅游資源。草原游、邊境游、牧戶游、農家游、蒙牛工業游、鄂爾多斯羊絨、北重兵器城、河套酒業旅游項目等文化資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帶動了自治區住宿、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4.特色文化產業。包括赤峰市的賞石業及紅山文化、阿拉善的賞石業等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5.特色文化活動。包括草原文化節、昭君文化節、胡楊節、國際生態旅游文化節、科爾沁藝術節、會展業、服飾節等。
另外,截止到2010年末,內蒙古全區有藝術機構155個、從業人員30萬人,擁有文化館102座、圖書館113座、博物館46座、檔案館146座,廣播電臺13座、電視臺14座,全區出版報紙30104.11萬份、出版各類期刊1051.4萬冊、出版圖書5633萬冊,成為宣傳內蒙古、外界了解內蒙古的重要媒介。
(二)資本積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文化產業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在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內蒙古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道,躍入了國內經濟增長較快省份的前列,也為內蒙古發展文化產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解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壓力——文化產業發展的社會基礎
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依托自然資源,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加快經濟轉型已成為內蒙古乃至全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成為我們尋找發展新模式的動力。縱觀歐美發達國家,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已把文化產業發展作為國民經濟增長極來對待。目前,美國文化產業占整個GDP的25%,英國達到11%,我國只有2.6%,而內蒙古更不足2%。從占世界市場份額來看,美國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3%,歐盟占34%,日本占10%,而我國僅占5%,這與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的地位不相稱,既反映了我們文化產業的落后,也表明我們的文化產業有很大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