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具有特定的地緣優勢,蒙古族是我國乃至世界的一個獨特民族,在內蒙古廣袤的大地上,草原文化、文藝演出異彩紛呈;民族服飾、剪紙藝術、石頭文化等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和追捧。
內蒙古是一個既享有現代工業文明成果又擁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少數民族地區。目前,內蒙古正面臨著經濟轉型、結構調整、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難題,如何突破經濟發展瓶頸,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成為破解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最優選擇。本文以文化產業內涵界定為切入點,對內蒙古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條件進行剖析,并構建了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框架。
(一)理論基礎
總體來說,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基礎要從比較優勢理論過渡到競爭優勢理論。
1.比較優勢。內蒙古具有特定的地緣優勢,蒙古族是我國乃至世界的一個獨特民族,在內蒙古廣袤的大地上,草原文化、文藝演出異彩紛呈;民族服飾、剪紙藝術、石頭文化等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和追捧。在此階段,內蒙古各盟市應依托文化資源稟賦,尋找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分工生產,通過文化產品體現文化資源的價值,通過貿易實現文化資源的價值,創造經濟效益。
2.競爭優勢。凸顯國家及政府在產業競爭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國際化過程中,國家的作用更加重要。目前,我國經濟地位及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也為我國各省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發展階段
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要從本土化階段過渡到國際化階段。
1.本土化階段。本文的“本土化”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本土化,而是特指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立足于當地文化資源稟賦,生產具有當地特點的文化產品,使其成為不同于國內外的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
2.國際化階段。在本土化基礎上,通過不同的營銷方式及途徑使民族文化產品最終走向世界市場。對于可移動的文化產品可通過國際貿易方式,而對于不可移動的文化產品可通過旅游、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化節等方式吸引國內外游客到內蒙古游覽觀光等。
(三)發展手段
從小規模、粗放經營到集約化、產業集群經營。目前,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內蒙古許多民族文化產業還不能成為真正的“產業”,還沒有走出“小作坊”的發展模式。例如,一些傳統的藝術如“內蒙古二人轉”獨具地方特色,內蒙古各地的“二人轉”都處于“小分隊”游兵散勇的發展態勢,沒有發展成為像“東北二人轉”那樣的發展規模;剪紙藝術及賞石業等地方特色濃郁的產品大都沒有發展到產業化階段。小規模、粗放經營的發展模式不僅不能產生規模效益,而且在標準方面難以形成統一,往往出現魚目混珠、規模效益低下的現象。久而久之,一些正宗的文化藝術面臨失傳的境地。因此,文化產業要想真正發展壯大,規模化、集群化是最終應該采用的模式。
(四)發展路徑
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產品,產業發展壯大必須走國際化之路。基于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基礎及發展階段和手段,內蒙古的文化產業國際化之路應遵循先區內、后區外,先國內、后國際,先周邊、后全球的發展路徑。
1.立足區內市場。文化產品是具有高收入彈性的產品,高收入彈性的特質意味著人們隨著收入的增加,會以更快的速度選擇文化產品的消費。國際經驗表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時,文化需求迅速增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時,文化需求持續增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000美元時,出現文化消費迅速倍增態勢。而內蒙古早在2009年人均GDP就突破了5000美元,目前已突破7000美元,已進入了文化產品消費倍增的發展階段。關注區內市場、立足區內市場并培育區內市場已成為內蒙古文化產品發展的重要基礎。
2.深度挖掘國內市場。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質、民族風情;我國有近14億人口,這更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在工作壓力巨大,人們崇尚自然的今天,內蒙古廣闊的草原、藍天、白云、駿馬,這獨一無二的草原風光,是祖先留給我們豐厚的文化遺產。通過對內蒙古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吸引來眾多國內游客,將成為內蒙古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3.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一個產業要想真正發展壯大就必須走國際化之路。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不僅具有經濟作用,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社會影響。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其傳承與發展是關鍵,通過多種途徑與手段,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可使內蒙古文化產品真正走向國際市場。
總之,文化產業是文化與經濟相互融合的體現,文化的經濟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通過產業來體現,而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產品,通過文化產品體現文化資源的價值,通過貿易來實現文化資源的價值,創造經濟效益。另外,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現代還具有破解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獨特作用。因此,發展文化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