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戰略意義:1.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三牧”問題的必然選擇;2.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3.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重要平臺。
縣域經濟既是城鎮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部,又是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交匯點,也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銜接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對于內蒙古自治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三牧”問題的必然選擇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突出,尤其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城鄉收入比為3.06:1;2011年,城鄉收入比擴大到3.1:1。農牧民收入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工資性收入偏低。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310.86元,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工資性收入占農牧民純收入的比重為19.7%,比全國低22.8個百分點。此外,城鄉社會保障差別明顯、農牧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偏低等問題更為明顯。導致內蒙古自治區城鄉差距的核心是縣域經濟不發達,為農牧民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為縣級財政提供收入的能力有限。縣域經濟大部分是與地區資源相結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門檻低、易操作、普通勞動人員都可以勝任等特點。發展縣域經濟,可以促進一大批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拓展農牧民就業和增收空間;可以增加縣級財政收入,使縣級政府有更多可用財力加大對農村牧區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有效改善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條件,從而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使“三農三牧”問題得以有效解決。
2.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受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基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內蒙古自治區區域間經濟發展很不平衡。2011年,縣域經濟總量前10名的旗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已占到全區總量的三分之一,但仍有58個旗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不到5億元。從東五盟市旗縣與呼包鄂地區所轄旗縣來看,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準格爾旗為830億元,最低的阿爾山市僅為10.6億元,相差78倍。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看,2011年,伊金霍洛旗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66.5億元,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1.26億元,相差近53倍。縣域經濟對經濟發展格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區域不協調,主要體現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差距上。內蒙古自治區呼包鄂經濟之所以發達,主要是縣域經濟發達。如全區2個全國百強縣都在呼包鄂地區;21個西部百強縣,有11個集中在呼包鄂地區。通過發展縣域經濟,可有效提升各旗縣特別是落后旗縣的綜合實力,使地區間差距逐步縮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支撐。
3.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重要平臺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基礎仍然薄弱,農牧業產業化水平較低,尚未形成生產專業化、產品商品化、服務社會化的現代農牧業產業化格局。縣域城鎮化水平還不高,城鎮化率僅為31.8%。縣域經濟不僅是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一個交匯點。通過發展縣域經濟,一方面可以使優勢特色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提升,可以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地域特色發展新興產業和非資源型產業,推進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可使城市經濟做大做強,促進產業集聚、人口集聚,推進城鎮化進程。此外,還可為農畜產品創造穩定的市場需求,為農畜產品轉化提供渠道,促進農牧業生產向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一體的產業化模式邁進。可見,縣域經濟是“四化同步”的一個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