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化利益聯結日益緊密,對農牧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在加工業帶動下,農畜產品實現了增值增效,212.6 萬戶農牧民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占全區農牧戶總數的59%以上,比2002 年增加125.9 萬戶,增長145%,年均遞增9.4%。
作為發展現代農牧業的突破口,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是繼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之后的又一次農牧業經營機制的重大創新,在調整內蒙古的農牧業產業結構、加快城鎮化進程、增加農牧業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產業化經濟總量持續發展,骨干龍頭企業群體不斷壯大,品牌建設成效顯著。到目前,規模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農畜產品加工業成為我區繼能源、冶金之后第三大工業支柱產業。2012年,全區農牧業產業化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加工企業發展到1849家, 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8家,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403家,產業化龍頭企業上市公司有9家。自治區100家非煤類重點企業中,農畜產品加工企業有27家。截至2012 年底,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獲得的中國馳名商標達到45件。
主導產業多元發展,區域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農畜產品加工業形成了優勢產業、傳統產業、特色新興產業多元并舉的發展格局。乳產業保持全國領先;絨毛產業是內蒙古的優勢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糧油產業地位日益提升,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和發展亮點;馬鈴薯、飼草料及特色等新興產業正在迅速成長。全區形成年加工轉化糧油1400 萬噸、牛奶900 萬噸、肉類200萬噸、羊絨2萬噸、馬鈴薯360萬噸的生產能力,農畜產品加工轉化增值能力不斷增強,綜合加工率達到54.8%。
產業化基地建設穩步推進,農牧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區優質、高產、高效作物比重達到70%, 畜牧業占大農業的比重達到45.9%,初步形成了牛奶、山羊絨、肉牛、肉羊、玉米、馬鈴薯等10 個產業帶。原料基地的生產、儲備和供應能力不斷提高,產品的檔次、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為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呼倫貝爾嶺東農牧業產業化示范園區、通遼市科爾沁農牧業產業化示范園區、赤峰市元寶山區平莊農產品加工園區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第一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呼和浩特市乳品產業基地、通遼市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基地被自治區政府命名為自治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產業化利益聯結日益緊密,對農牧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在加工業帶動下,農畜產品實現了增值增效,212.6 萬戶農牧民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占全區農牧戶總數的59%以上,比2002 年增加125.9 萬戶,增長145%,年均遞增9.4%。通過“公司+農牧戶”、“專業合作社+農牧戶”、“公司+專業合作社+農牧戶” 等多種形式,產業化利益聯結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農牧民通過訂單農牧業、利潤返還、轉移就業、土地、生產資料入股等形式, 參與產業化經營的收益分配。2012 年全區農牧民人均從農牧業產業化渠道實現的純收入3390 元, 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