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創新,以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實現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一)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按照“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要求,選擇能夠同步體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項目和優勢產業為重點,先行規劃,加強指導。從嚴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業發展,實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通過對優勢產業土地使用、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審批管理,建立完善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集約利用機制,走園區化集中發展的路子。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構筑經濟競爭新優勢,走“兩化融合”的路子。
(二)調整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實現主導產業結構調整轉型
資源型城市要立足優勢,著眼長遠,改變長期以來以擴大資源性產業規模謀求發展的觀念和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性產品產量獲得增長的做法,走“依托資源而不依賴資源”的路子,實施“資源綜合轉換”與“發展接續替代產業”相結合的“雙輪驅動”戰略。順應以人才和技術為基礎的競爭優勢,加速向擁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的地區和企業傾斜的趨勢,以思想觀念創新帶動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促進接續替代產業發展。改變以國有企業為主導的格局,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增強接續替代產業的發展活力。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依靠軟環境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承接國際與國內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快接續替代產業發展步伐。
(三)“內夯外擴”構建產業聯盟,增強發展后勁
推進資源型城市戰略轉型,資源仍然是發展根基。內夯,就是穩定資源現有產能,不搞“殺雞取卵”式的短期行為,不盲目擴張,著眼可持續發展。外擴,就是利用外部資源提高產能、產量,搞“借雞生蛋”的生產。產業聯盟是企業間結成相互協作和資源整合的一種合作模式。我區資源城市主要集中在蒙東和泛金三角地區,具備發展產業聯盟的經濟基礎、產業基礎,尤其在資源枯竭型城市重點產業領域建立產業鏈合作聯盟,加強企業間合作,促進上下游產品的協作配套,可優勢互補形成規模競爭力,實現區域產業集群化。
(四)結合地區實際,做強做大優勢特色產業
資源型城市要發掘自身優勢特色潛力,做精支柱產業、做強接續產業、培植替代產業。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依托旅游資源,打造生態旅游城市;依托綠色資源,壯大綠色食品產業;依托林木資源,發展能源工業;依托口岸資源,發展口岸經濟;依托礦產資源,發展礦產開發等等。圍繞特色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實行生產、加工、貿易一體化經營管理,尤其要注重開發特色產品的國際市場,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走以特色經濟帶動多元經濟發展的路子。
(五)資源精深加工,進行增值轉化
在以品牌、專有技術和知識產權為競爭基本要素的時代,優勢資源在參與國際國內經濟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漸下降。資源型城市加快發展的出路,不在于擁有優勢資源,而在于用高新技術加速優勢資源增值轉化。在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同時,要加強用科技手段提高資源采收率、延長服務期、延伸資源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的研究,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六)興業聚才,推進接續替代產業發展
沿海發達省區的經驗表明,業興人氣旺,方能聚賢集才,有了人力資本,產業就能做得更大更強,從而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內蒙古資源型城市應借鑒發達省區的經驗,千方百計營造激勵民眾創業的社會氛圍,努力構建對人力資本的利益激勵和榮譽激勵機制,以提供創業平臺和施展才華舞臺的方式,來吸引創意策劃人才、規劃管理人才、國內外高技術人才推進本地區接續替代產業快速發展,實現興業聚才與聚才業更興的良性循環。
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創新,以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實現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