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內蒙古種植土豆地區普遍豐收,價格也好于往年。經歷過連續三年挫折的薯農,終于說出了久違的一句話:“今年能過個好年了。”
武川縣巨子壕村近一半耕地種植土豆,達到1萬畝左右。由于天氣幫忙,再加上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每畝都達4000斤以上,往年也就2000~3000斤。今年土豆個頭勻稱,淀粉含量高。村里一位種植大戶估計,土豆種植戶平均收入可達10萬元左右。以種植夏波蒂品種來說,今年每斤地頭收購價達到1.3元,比去年最高價多出了0.5元,還供不應求。
內蒙古今年種植土豆1041萬畝,比去年有所增加。產量質量和價格高,主要體現在中部地區,如呼和浩特市,今年產量可達到124萬噸,產地收購價每斤平均達到0.8~1元錢,高于內蒙古其他地區和甘肅、寧夏等地。今年主要銷往東北三省及京津和華東五省區,約占總銷量的60%。
盡管薯農的新品種新技術意識在逐漸提高,但像夏波蒂這樣新品種的種植,推廣起來依舊很難。原因之一是,該品種需水量較高,需要配套大型噴灌設備,而且種植技術相對復雜,很難與普遍存在的一家一戶傳統種植進行對接。目前,武川縣具備夏波蒂等品種種植的噴灌設施僅有幾十處,在全縣68萬畝種植面積中,僅占10%左右。此外,農村老齡化人口比例大,勞動力水平較低,也是一個制約因素。
原因之二是,內蒙古土豆的深加工已經遠遠跟不上種植的速度。以武川縣為例,土豆的訂單面積僅能達到1.2萬畝,而且主要以費烏瑞它和夏波蒂這樣的品種為主,其收購價也遠高于其他品種。有專業人士認為,僅靠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性補貼,難以改變目前土豆的種植和加工現狀,只有通過加快土地流轉步伐,達到規模化和現代化種植,才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進一步提高產量和質量,最終實現產業化生產,使其達到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