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各地暗流涌動,放松樓市政策小動作不斷的時候,呼和浩特光明正大地率先打破了“限購令”。26號晚上,呼和浩特市房地產開發監督管理處官網發布了一份戲劇性的“更正聲明”,將此前一度發布又撤下的官方文件進行了細微調整——將取消商品房限購條文中的“含二套住房”改成了“含二手住房”。
細究起來,一個字的調整可以說是不痛不癢,但正因為此舉的標志性意義,和發布又撤下的過程,使得人們對于其中是否存在政策博弈遐想連篇。那么,為什么呼和浩特是那個最先公開松綁限購的城市?接下來,會不會有更多城市跟著松綁呢?
6月24號,呼市第一次公布了這份涉及取消限購、對外來人口放開、調整公積金政策的樓市文件。但當天下午文件鏈接就失效了,官方給出的原因是“打印錯誤”。
然而,到了26號晚上,文件將“二套住房”改為“二手住房”后再度發布。由此,國內執行了三年多的限購政策終于打開了“缺口”。呼和浩特市房地產開發監督管理處處長冀罕鋼今天接受記者獨家采訪時表示,政策的出臺,基于對當地房地產市場的多角度考慮,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下一步會認真落實。至于此前文件的更改,并沒有外界猜測的所謂“一度被叫停的博弈過程”。
冀罕鋼:這個確實是在我們核稿交稿的過程中,某一個環節可能出現了差錯。
記者:都是一個正常政策發布的流程?
冀罕鋼:對,其他都是正常的。
呼市某樓盤銷售人員介紹,此前呼市一套房首付百分之三十、二套房百分之六十,第三套就不許購買了,現在,政府通知已經很明確,只是還不知道何時開始執行。
銷售人員:最直接的意義是,你買幾套房都可以,而且都給你辦房本。因為簽完合同都一批批去房管局備案,他那邊要是不收套數調檔證明,就是正式取消了,估計再過三四天就知道了。
盡管政策出臺過程頗為復雜,但在市場人士看來,呼市第一個為限購松綁,一點都不出人意料。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認為,以能源經濟為主要動力的呼市,這兩年因為相關行業的不景氣,失去了保增長的動力;而失衡的供需比,更使得呼市樓市處于崩盤邊緣。
張大偉:不足兩百萬城市人口的二線末城市,可售商品住宅存量高達12.2萬套,因為呼市每個月成交量大概在1000套到1200套左右,他的去化時間大概需要十年。而一個正常庫存周期大概只有十到十二個月。
不過,根據記者的隨機采訪,呼市市民的觀望情緒并沒有馬上改變。
市民:為什么會出這個政策呢?肯定是房地產現在不景氣,現在這樣房地產肯定還會升溫。
記:那您有沒有打算趁現在買房?
市民:觀望觀望吧。
而在市場人士看來,這位市民的判斷,正是政府為限購松綁想要達到的目的——已有多套房人群購買欲望已經大大降低,但剛需人群卻可能因此作出樓市回暖的預期、進而入市。
此前,住建部總經濟師馮俊曾公開表態,“對于是否取消限購,每個地方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判斷。”
由此,在樓市降溫已是事實的情況下,張大偉判斷,在以老工業為支柱的東北地區、和以外貿拉動為主的東南沿海地區,二、三十個必須救市的城市會集中在金九銀十前公開為限購松綁。他認為,這種情況下,國家有關部門應該主動明確政策信號。
張大偉:應該有一個明確表態,哪個類型可以做出松動調控,哪些不應該、比如已經有明顯大城市病的城市。
除了松綁限購,呼市在新政中也提及了優化土地供應結構等問題,張大偉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引導各地重視類似的長效機制建立。
張大偉:更多的也應該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土地出讓等方面的長效機制的政策,避免地方政府盲目的松動,不是使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