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惠上活動深入推進。連續4年開展上水平系列活動,組織直接服務人員400余人,深入一線走訪企業、服務群眾。在經濟領域,選擇175家較大企業、34個重點商務樓宇、23個重點建設項目以及小巨人企業作為幫扶重點。在民生領域,把145個社區作為幫扶對象,高度重視解決與群眾生活相關、與穩定相關的問題。活動共發現資金、用工等各類問題868件,已解決849件,解決率近98%,發放各類扶持資金2200余萬元,實現了穩增長、優結構、惠民生的效果。
重點企業效益突出。全面落實市25條調惠上幫扶政策,修訂《河東區發展區域經濟獎勵辦法》, 加大對貢獻突出企業的扶持力度。全年留區稅收百萬以上金融和非金融企業預計超過200家,稅收貢獻占到全區75%左右;留區稅收十萬以上企業(不含留區稅收百萬以上企業)預計超過1000家,稅收貢獻占到全區近20%。
樓宇經濟加快發展。出臺《河東區樓宇經濟園區認定及管理辦法》等扶持政策,全年為重點樓宇發放專項資金1080萬元,開展了提升改造、招商引資、注冊經濟試點等工作。1-11月份,13座重點樓宇新引進企業293家,現代商務商業企業占到56%,科技研發企業占到18%,現代金融企業占到6.5%,其中津镕產業結構調整基金一次性到位資金達10億元。全區商務樓宇總量達到34座83萬平方米,其中天星河畔廣場、萬隆太平洋大廈、海河大廈等7座樓宇稅收超過億元。
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加快推進23個總投資超過600億元的重點項目建設。其中,雍華府項目竣工驗收;萬達中心商業主體、嘉里中心綜合購物中心主體、金地國際廣場等項目主體已經封頂;六緯路中糧大道、紅星美凱龍(二期)百貨MALL等項目已經啟動;渤海銀行總部、遠洋未來廣場等項目加緊建設;中信城市廣場等一批項目加緊前期準備。營門口地塊已經摘牌,津塘路部隊地塊已簽署協議,軋五地塊達到出讓標準。
創新驅動能力提高。加快推進科技企業和小巨人培育工作,新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330家,總數達到1030家;其中新培育銷售收入超億元的小巨人企業8家,總數達19家。4家企業通過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完成科技企業技術合同認定登記交易額6億元;專利申請量繼續在全市名列前茅。科技載體建設加快推進,房信建材、尚食電子商務、天鐵冶金集團商貿公司等61家企業入駐帥領科技園,東寧科技園261畝園區工程啟動建設,先之輕工科技園籌備啟動。
開放發展水平提升。全年引進投資類項目及非投資類注冊企業共321個,包括億元以上項目、企業12個,千萬元以上項目、企業83個。新注冊的272家內資企業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其中金融、物流、創意、商貿、軟件類企業246家。在歐債危機的沖擊下,全年外貿出口預計實現4億美元,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二期項目取
國家電投集團印發水、火、風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