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是個人口大省,有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可以為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形成相對優勢。
1.優勢(Strengths)分析
(1)擁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在戰略型新興產業發展領域,安徽省已經擁有一批優勢的技術、企業和產品,如科大訊飛語音交互系統,產品在國內中文語音市場的占有率達80%以上。豐原集團生物能源生物化工和生物材料技術、秸稈纖維素利用轉化技術、安徽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特種顯示技術、奇瑞汽車公司新型節能環保汽車制造關鍵技術、中科大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等,為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繼續發展提供了基礎和強有力的支撐。安徽省目前的工程機械行業在全國排名前3位,汽車產銷量在全國排名第6名。
(2)新的產業發展載體的形成。經濟開發區成為新興產業的發展載體,安徽經濟開發區經濟均分布于皖江城市帶內,已經成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區。截止到2010年,安徽共有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蚌埠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國家級出口加工區等5個開發區晉級為國家級開發區,新批26家省級開發區,國家級開發區已達9家,省級以上各類開發區已達149家。其中僅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2010年實現產值3384.5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56.7%;實現增加值906.4億元。由此可見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總體水平上,已經具備培育和發展的基礎和可能性。
(3)勞動力成本低。安徽省是個人口大省,有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可以為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形成相對優勢。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0年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統計數據,2010年安徽省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34341元,比2009年29658元增長了15.8%。雖然增長率不低,但是相對于排名前列的上海年平均工資71874元,以及北京年平均工資65683元,安徽省的職工年平均只達到發達省市的一半甚至還未到一半的水平。
(4)知識優勢。安徽省的高等院校相對集中,有較好的科研、教育資源,還擁有一批國家級的研究所。據省科技廳統計,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國家特種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節能環保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奇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國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國家環境光學監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國家級實驗室4個,在皖院士24名。同時,安徽推出的“百人計劃”首批就已成功引進2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這些人才、知識優勢,將為安徽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重要的支撐。
2.劣勢(Weaknesses)分析
(1)體制機制不完善。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雖已取得初步成果,但是仍處于萌芽的起步階段,在金融、財政、政府采購、稅收、知識產權保護、人才的培養與使用方面等都存在制度性缺陷,不能有效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體制也存在著問題,政府引導機制有所欠缺,政府職能錯位、缺位等問題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2)自主創新能力差。安徽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起步較晚,在核心技術的研發上,自主創新能力非常薄弱,技術創新的支撐體系也很不完善,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研究成果,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前瞻性技術也較缺乏。
(3)專業領軍人才缺乏。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于傳統產業,對于人力資源的要求自然也不相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人力資源的要求非常高,需要高學歷、高素質、高水平的綜合型人才。由于安徽省教育制度在人才能力培養方面的側重點的缺陷,各地院校人才培養的差異,導致各地的人才分布不均衡,致使安徽省處于高級人才缺乏,中級人才較多,高學歷人才不足,低學歷人才偏多,創新型人才更是稀少的狀況。
(4)資金投入不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金融投資體制尚不健全,融資渠道單一,研究開發資金投入不足。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屬于高科技含量產業,具有成本高、風險大、回收期長等特點,商業銀行對新興產業及企業缺乏足夠的了解,使得企業貸款難度大大提高。雖然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是企業的融資渠道比較狹窄,資金短缺,使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研成果產業化效果不佳,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
3.機遇(Opportunities)分析
(1)地理區位上的優勢。安徽省地處華東、長江三角洲腹地,跨長江、淮河中下游,以長江、淮河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可以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大量的原材料。
(2)順應國內國際的戰略選擇。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世界多國應對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選擇。我國更是歷來注重科技產業的發展和科技對經濟的支撐。安徽省也積極地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謀求經濟更健康的發展。安徽省“十二五”規劃已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放在戰略選擇的重要位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通過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制定了《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導
資金項目管理辦法》。201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一次性安排25億元專項資金,2011年起到201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還將拿出5億元,用于各地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資金和風險投資引導基金。除了財稅政策之外,還從金融政策、市場政策、開放政策提出支持意見。
(3)中原經濟區帶來的機遇。2011年的全國兩會上,“中原經濟區”作為全國第六大經濟區被寫入“十二五”規劃綱要,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使得安徽省有更多的機會融入區域經濟合作和國內外資本和產業的分工調整,可以拓寬融資渠道,也有更多的機會借助省外資源來發展自身。并且在此戰略背景下,中央政府必然會加大對中部地區省份的政策優惠,安徽是中部地區的重點發展區域,可以利用這一機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4.威脅(Threats)分析
(1)市場培育不成熟。戰略性新興產業處于發展初期,市場前景廣闊,但是我國目前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的需求還不明顯,消費者需求也不主動,加之產品的成本高導致價格偏高,人們對于新興產業產品的認知也不足,市場培育成熟度較低,市場有效需求不足。例如,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的生產上技術都沒有問題,但是由于價格高,市場反應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國很多新興產業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是在國外,然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卻留在了國內,使得新興產業產品的市場短期內很難培育成熟。
(2)“蜂聚效應”產生產業同構風險。自從國務院確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后,很多省份都積極響應,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以此拉動經濟新增長。這種現象可喜的同時也存在著盲目跟風和技術重復引進問題。九三學社中央一項針對全國新興產業發展的調查顯示:超過90%的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產業,近80%的地區選擇發展節能環保產業,60%的地區選擇發展生物育種產業,50%以上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汽車。另據初步統計,全國已有10多個省、市將光伏產業作為本地區支柱產業,僅千億光伏產業園就有幾十個。風電裝備產業產能擴張很快,物聯網產業遍地開花。在產業發展初期出現“蜂聚效應”是一個正常現象,但是若忽略了自身的資源和技術能力的差異,以及一些基礎設施之間的平衡,很容易出現產業同構現象。不同區域之間也可能由于搶奪同質稀缺性資源而導致惡性競爭的產生,這樣不僅不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發展的同時,也不利于總體產業的健康發展。
(3)發達國家和發達省份帶來的競爭壓力。在經歷了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之后,各主要發達國家均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突破口,希望可以在下一輪的經濟復蘇中搶占經濟科技的戰略制高點。美國正在推動一輪以新能源為主導的新興產業革命,德國批準了總額為5億歐元的電動汽車研發計劃預算,英國啟動了批量生產電動車和混合燃料車的“綠色振興計劃”。國內各省市也相繼制定優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人才和資金,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是像上海、廣州等發達省市,由于本身的資源和資金優勢,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已先起步發展。所以,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國際和國內的雙重競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