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城市,首先應以生態產業作支撐。要按照“資源高效利用,廢棄物循環使用”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積極推進清潔生產,開發無污染和低污染、能治理的綠色工業產品。
建設生態城市,就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運用生態學原理、系統工程方法和循環經濟理念,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改善環境質量為前提,充分發揮區域生態、資源、產業和機制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基本實現區域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根據蚌埠市“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和本地實情,提出以下建議:
1.根據市情制定生態城市規劃,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科學合理地制定和完善生態城市發展規劃,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前提和條件。生態城市規劃的內容,應主要包括經濟總量的提高和生態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環境質量的提高等。在制定規劃時,一定要注意規劃目標的可操作性,突出重點建設項目領域。根據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經驗,生態城市的建設不是一下子就到位的,需要規劃設計者要從小處入手,目標設計具體、務實,能夠直接用于指導實踐活動。這樣清晰、明確的目標,既有利于公眾的理解和積極參與,也便于職能部門主動組織規劃實施建設,從而保障了生態城市建設能夠穩步地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2.發展城市生態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城市,首先應以生態產業作支撐。要按照“資源高效利用,廢棄物循環使用”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積極推進清潔生產,開發無污染和低污染、能治理的綠色工業產品。在生態工業園研究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使一個企業產生的廢棄物能變成另一個企業的材料來源,在生產過程中強調減少原材料的使用和廢棄物的排放。積極建設生態科技示范園,發展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推廣田間套養、秸稈還田等生態技術和有機復合肥、生物農藥等無毒害、無污染產品,促進生態農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繼續努力培育和發展生態旅游、生態物流和房地產以及文教衛等生態產業,通過生態產業發展,帶動和支撐生態城市建設。
3.培育生態文化道德,鼓勵公眾參與。生態道德是隨著生態問題的發展逐步形成的,是人們在生態這個公共生活中,自覺調節人與自然之間關系所必須遵循的共同行為準則。圍繞生態城市建設,要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宣傳生態理論知識和生態保護法規,提倡講究衛生、保護環境、善待地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把生態文化建設納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在文化事業發展規劃、文化場所建設、文化市場管理中不斷充實生態環境保護內容。鼓勵公眾參與到生態城市建設當中來,無論從規劃方案的制定、實際的建設推進過程、還是后續的監督監控,都有具體的措施保證公眾的廣泛參與。
4.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加強城市管理。要用生態建筑原理對居住區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要讓建筑、街道、小區和城鎮的設計和建設,都能直接體現出城市的風格、形象和特色。要加快城市綠化步伐,科學規劃,科學種植。對生活垃圾實行分類收集和管理,回收各種可利用資源。建立城市清潔交通體系,通過加強車輛管理和調度,使各種無污染或少污染的交通工具在城市運營并相互配合,在不同的距離和范圍內發揮各自的作用,創造出清潔、高效的生態交通環境。
5.建立生態保護機制,加強考核與監督。建設生態城市是一項持久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和全民參與。因此,要逐步建立健全由政府領導和資源、環保、法制等部門參加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體制。要逐步采用綠色GDP指標計算經濟增長速度,增設環境保護方面的指標考核,作為衡量城市綜合發展能力的重要內容。要實施生態環境審計工作,建立生態環境建設領導政績考核制度,把環保工作列入黨政領導干部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要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建立起環境公共信息網、環境管理網和預警網,及時為生態城市的管理和客觀決策提供科學監督。還要加強生態環境科研,重視人才交流、引進和培養,為建設生態城市提供人才和科技保證。
生態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性、持續性、社會性的系統工程,相信通過有效措施和艱苦努力,一定能把蚌埠建設成為“山翠城綠、鳥語花重、天藍水清、風柔氣順、物豐景美、人和壽長”的生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