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劃調整之前的馬鞍山,擁有的景點以“萬里長江第一磯”——采石磯的知名度最高,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是馬鞍山旅游的象征,在長三角一帶也小有名氣。
2011年8月,安徽省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原地級巢湖市,將其所轄的和縣(不含沈巷鎮)、含山縣劃入馬鞍山市。此次調整,將馬鞍山由此前的:三區一縣,面積1686平方千米,人口128萬,一下子增加到:三縣三區,面積4042平方千米,人口228.3萬。一座原本的江南城市成為“一江兩岸”的跨江城市。區劃調整,給馬鞍山旅游業帶來很大的影響,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2.1 有利影響
(1)景點增多,旅游資源豐富。區劃調整之前的馬鞍山,擁有的景點以“萬里長江第一磯”——采石磯的知名度最高,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是馬鞍山旅游的象征,在長三角一帶也小有名氣。另外,大青山李白墓、濮塘風景區、朱然墓等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除此之外的一些景點,不要說對外地人,甚至是馬鞍山本地人,也基本上只是聽說過一個名字而已。因此總體而言,景點不多,檔次不高,影響力不大。
區劃調整之后,和縣與含山縣帶來一批高質量的景點。其中華陽洞—褒禪山景區,因中學語文課本收錄的一篇王安石所作《游褒禪山記》而為全中國所知。此外,為紀念悲劇英雄項羽的霸王祠,劉禹錫膾炙人口的散文《陋室銘》的陋室,李白的名篇“天門中斷楚江開”的天門山,伍子胥逃離楚國所經過的昭關,以及太湖山、雞籠山森林公園、淩家灘遺址和縣猿人遺址等都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可開發、潛力大的旅游點。
(2)與南京、合肥、蕪湖三大城市毗鄰,潛在客源充足。區劃調整前的馬鞍山,與南京和蕪湖毗鄰,主要客源也是來自這兩座城市。區劃調整后,馬鞍山與安徽省省會合肥直接接壤,潛在客源地又多了一個省會級大城市,這無疑是馬鞍山旅游業的重大利好。
2.2 不利影響
(1)景點分散,聚集效應減弱。盡管區劃調整前馬鞍山的景點數量不多,但集中度高,采石磯、李白墓、小九華山等一批知名景點之間的直線距離都不超過十千米,且景點內涵互有滲透,完全可以整合成一個代表馬鞍山旅游形象的大景區,而這也是區劃調整前,馬鞍山旅游相關部門在一直努力的方向。
區劃調整后,雖然新馬鞍山擁有了和縣、含山的旅游資源,但兩縣均位于江北,交通相對不便。且除了天門山之外,景點內涵和文化與江南馬鞍山的景點有一定的差異性,這樣就導致景點分散,聚集效應不大,很難找出一個能代表整個馬鞍山旅游的拳頭項目。
(2)各自為政,標準不一,難以整合資源。區劃調整前,馬鞍山的旅游規劃的重點主要是將采石磯、李白墓、小九華山整合成一個大景區,另外濮塘風景區的休閑度假、洗浴文化的全力扶持等也是未來的主攻方向。區劃調整后,和縣、含山并入馬鞍山,原本兩縣在屬于巢湖時期,也制訂了旅游發展的規劃,都是針對自己的旅游資源集中開發。因此,勢必出現老馬鞍山、和縣、含山在旅游理念、規劃、具體操作的方方面面的偏差,導致雖然區劃已經整合,但實際工作依然各自為政,不能盡快在觀念上、資源上、形象上、標準上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