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和根本動力,城鎮化是工業化空間依托的必然結果[6],兩者的協調發展關系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關系。處理好其中的重要關系,是要從宏觀上把握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走勢,保證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質量和速度的關鍵。
(一)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系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和根本動力,城鎮化是工業化空間依托的必然結果[6],兩者的協調發展關系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同時,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是增強安徽發展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安徽城鄉統籌并最終實現“四化”同步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
(二)城鎮化和產業的關系
表面上看,是農業人口向城市集聚導致城鎮化率提高,但實質上與城鎮化率上升聯系密切的是農業就業向非農業就業這一就業結構的轉變,沒有產業作支撐,城鎮化也就無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無法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就業。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必須繼續加大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各類產業,以產業承載就業,以產業總量支撐更大的就業總量。
(三)發展大中城市和小城鎮的關系
對于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而言,在一定時期內,要使城鎮化效率達到最優,關鍵是要形成一個結構合理、相輔相成的城鎮體系,實現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到底是以發展小城鎮為主,還是以發展城市為主,取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條件和需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大小結合,因地而異。對安徽來說,當前城市發展的首要任務是發展大城市,尤其是發展一兩個特大型城市,并著力增強這些城市或城市帶的區域輻射能力。從中長期來看,則要將小城鎮的發展作為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的重要方向。
(四)區域協調發展的關系
從安徽區域特點和經濟發展階段等方面看,推動安徽]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首先還是要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在合肥市以及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等皖江城市群優先發展的基礎上,依賴其空間組織作用,帶動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要拓寬南北結對合作領域,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完善政績考核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促進皖北地區和皖南及大別山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