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農村改革發源地的安徽省,是“農地入市”首批起跑者之一。然而記者近期走訪安徽省部分土地改革試點地區了解到,試點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臨“宅基地退出”落實遇阻,抵押融資渠道不暢,以及法律“紅線”難突破等尷尬。
關于宅基地退出補償激勵政策,安徽省已有部分地區開始試點,但由于后續配套政策不健全,政策落實情況不容樂觀。
據蕪湖市國土資源局副調研員介紹,“自開展流轉以來,共辦理流轉供地手續3370畝,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前來興業,街道財政收入從1999年流轉前的2579萬元增長到2012年的4億元。”
然而,建設用地流轉也存在“短板”。盡管寧國市城鄉土地交易中心目前已規范流轉集體土地5300余畝,但這都是土地承包經營權交易。由于抵押融資渠道不暢,以及相關配套政策不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至今還沒有交易。
寧國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肖宏亮說,有企業想流轉土地,但一了解到流轉后到銀行不能抵押融資,企業就沒什么興趣了。若金融問題不解決,“農地入市”試點很難推進。
長豐縣農委農經科負責人表示,之所以成交量少,除了相關配套政策不健全外,最大的制約因素在于,該項試點工作腳踩法律“紅線”。
基層反映,雖然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方式進行流轉,但對其抵押的問題《物權法》、《擔保法》都未明確,缺乏政策及法律層面的支持。
“從安徽部分地區土地改革試點情況來看,面臨的障礙和難題應引起重視,需要強化頂層設計,特別是在政策法規方面給予支持。”安徽大學農村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德元表示,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快政策法規修訂步伐,以適應改革試點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