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無水港輻射半徑可達200 km,涵蓋了閩北、浙江衢州和江西鷹潭、上饒、撫州等地,強聚集遠輻射的地域優勢,承接了“經濟三圈”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是沿海向內陸拓展的橋梁和紐帶,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北上西進的重要門戶,具有發展國際物流和區域物流的區位優勢和環境條件。
福建省“十二五”期間圍繞福建省港口資源優勢進行謀劃、布局和創新,規劃了武夷山、晉江、龍巖和三明4個無水港。其中,武夷山無水港位于武夷山火車站貨場北側,于2010年12月26日正式啟用,由武夷山市政府與民營企業共同出資建設,主要業務有港口貨物及國內集裝箱裝卸、倉儲、港口貨物國際中轉、海陸空鐵聯運、一級貨物代理、進出口貿易代理、報關報檢服務。無水港一期占地14 hm2,由橫南鐵路武夷山站貨場改擴建而成,已建成綜合樓、聯檢通關大樓、集裝箱堆場、廠房倉庫等,年吞吐量可達10萬個標箱;二期占地100 hm2,將建保稅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提供保稅加工和國際國內貨物的倉儲、集散、配送服務,年吞吐量將達到30萬~50萬個標箱,預計關稅可達10億元。本文對武夷山無水港建設進行了SWOT分析,并對其運營績效進行分析。
1 內部優勢(Strengths)
武夷山地處福建省北部,東連浦城縣,南接建陽市,西臨光澤縣,北與江西省鉛山縣毗鄰,處于長三角、珠三角及海峽西岸經濟圈的疊合區。武夷山無水港輻射半徑可達200 km,涵蓋了閩北、浙江衢州和江西鷹潭、上饒、撫州等地,強聚集遠輻射的地域優勢,承接了“經濟三圈”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是沿海向內陸拓展的橋梁和紐帶,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北上西進的重要門戶,具有發展國際物流和區域物流的區位優勢和環境條件。
武夷山無水港建設在交通運輸硬件上具有良好的基礎,區內擁有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武夷山機場與國內20多個城市通航,航線布局以大中城市為軸心,輻射周邊地帶;以武夷山為中心的“米”字型高等級公路干線網已建成,為武夷山和周邊地區經濟聯系提供極大地便利;武夷山火車站是福建省的第三大火車站,已經與東北、東南、西北形成連接網絡,有利于生產要素的流入,有利于承接沿海發達地區和臺灣的產業轉移,有利于海峽西岸經濟區向北部的聯系和拓展。近年來,武夷山市的產業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擁有一套完整的現代通信網絡體系作為科技信息基礎,海關、邊檢、國檢、口岸辦等口岸機構齊全、通力協作,為企業提供訂艙、排載、報關、報檢等一票到底的一條龍服務。
2 內部劣勢(Weaknesses)
雖然武夷山是福建省乃至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旅游大市,但其發展仍面臨著管理手段與運行機制不夠靈活、經營管理思想觀念解放不到位等不足,存在著經濟總量偏低、市場培育速度緩慢等問題。一是工業生產發展不平衡。雖然已建立了閩北工業園,但是缺乏具有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的重大項目,特別是具有重大生產性的工業項目。二是旅游產業的新發展還有待開發和完善,尤其是與國際性旅游度假區的高標準相比較,仍有較大的差距。此外,武夷山的城市發展規模較小,現代化建設程度也不高,小城鎮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基礎配套設施也比較落后,城市管理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3 外部機會(Opportunities)
2009年5月6日,國務院通過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標志著海西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使海西區成為國內外社會經濟關注的熱點,并具備整合各種合作力量、統籌國際國內區域經濟合作的最高層面的戰略機遇;標志著國家在重大項目安排和布局上將更多地支持海西區。福建省政府已將武夷山市保稅物流中心B型項目列為落實海關總署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有關措施任務,南平市已將福建武夷山港務有限公司項目列為2009年南平市重點建設項目。
4 外部威脅(Threats)
2007年11月3日,浙江省寧波市與江西省上饒市、鷹潭市分別簽署《建設上饒“無水港”合作備忘錄》和《建設鷹潭“無水港”合作備忘錄》,兩地口岸單位將密切協作配合,共同推進上饒、鷹潭無水港規劃建設,全面實施“屬地報關、口岸驗放”和“產地檢驗、口岸放行”的通關通檢模式。南昌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重要腹地,主動加強與沿海城市廈門、深圳、寧波的聯系,建立了“海鐵聯運”,開通無水港,大大縮短了與國際市場的距離,提升了其對外開放的水平,吸引了法國家樂福等3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紅谷灘新區。2011年2月,福州江陰國際碼頭引進江西戰略合作伙伴并投資建設江西高安無水港,進一步深化了閩贛經貿合作、構建江西腹地與海西港口的海鐵聯運體系。以上無水港的建設對武夷山吸引江西省的鷹潭、上饒等縣市境內的貨源形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