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擁有連片分布、生態類型不同的灘涂濕地,它具有保護物種多樣化、凈化環境、穩定海岸線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但由于沿海灘涂的不當利用,工業污染排放物的增加,以及大米草等外來物種的入侵,沿海已出現生態功能退化現象。
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成為中國在資源環境緊約束條件下謀求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和人類自身生存、健康的必然選擇。
1.低碳經濟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世界網絡化、社會知識化和普遍追求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四大基本現實;它們既主導著資源、生態和環境的演化方向,也主導著經濟、社會和人文基礎的創新變革,并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得到充分展示和體現。與此相聯系,中國的發展不可避免地面臨來自諸多方面壓力:龐大的人口數量、能源資源的超常規利用、生態環境質量的保持和提升、全面實現城市化戰略目標、縮小區域城鄉差距實現社會公平、不斷提升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水平等方面所帶來的壓力,化解這些壓力,只有在國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戰略指導下,統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統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辯證關系,才能有效化解。
科學發展觀是一個三維發展理念,既是發展的目標,也是發展的途徑、手段和方法,不僅強調“發展度”(生產力的提升和社會進步),還強調“協調度”(效率與公平的平衡、人與自然的平衡)和“持續度”(代際之間的平衡),強調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經濟發展主要通過增加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來改善人類福利;社會進步包括改善個人和全社會福利,這一過程需增強社會資本;資源環境的重點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可恢復性,包括節約自然資源、減少污染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成為科學發展的三大支柱,成為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
2.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發展低碳經濟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和諧,即:“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生態文明重點解決的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問題,把人的生存與發展同資源消耗、環境退化、生態脅迫聯系在一起,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合理調適。
與長期以來所提倡的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等概念相比,生態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對物質文明的重塑具有更鮮明、更廣泛的導向性。通過變革經濟領域的生產、消費、貿易方式,轉變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生態文明將多層次、多角度指引中國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性轉變,為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提供發展范式和行動指南。
3.低碳經濟成為建設“兩型社會”重要途徑
中國政府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目標。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成為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抓手和基本途徑。
循環經濟本質上屬于資源節約型經濟。在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構建“資源-產品-可再生資源”的閉環型經濟發展模式,經濟活動呈現一種循環狀態,并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
低碳經濟本質上屬于環境友好型經濟。低碳經濟成為人們應對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的基本發展范式,其內涵包括:低碳能源系統,由能源結構、能源供給、能源需求、能源技術、能源政治共同決定;低碳技術體系,開發低碳能源技術、碳吸收與控碳技術、碳匯技術;低碳經濟結構,推進經濟體由碳密集能源生產方式和碳密集能源消費方式的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軌,使經濟發展轉入既滿足減排要求又不妨礙經濟增長的低碳軌道。
4.低碳經濟是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
低碳經濟是實現“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低碳經濟的發展可以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異常氣候影響、保障民眾身體健康。在決定人類健康的因素中,除遺傳外,85%的因素是可控的,其中生活方式與行為、環境因素占據了非常重要和地位。因此,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是與改善人的生存環境促進健康相輔相成的。
5.福建具有發展低碳經濟的客觀要求和基礎
從現實來看,沿海地區有綠色開發的客觀要求。福建沿海擁有連片分布、生態類型不同的灘涂濕地,它具有保護物種多樣化、凈化環境、穩定海岸線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但由于沿海灘涂的不當利用,工業污染排放物的增加,以及大米草等外來物種的入侵,沿海已出現生態功能退化現象。作為沿海開發的根本依托,海洋自然生態條件正在加速惡化。在產業基礎上,福建高度重視低碳經濟發展,并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產業體系低碳化轉型初見成效。到2008年,核電在建裝機規模600萬千瓦;風電裝機規模約26萬千瓦,在建裝機規模約20萬千瓦;太陽能光伏電池產能190兆瓦,在建規模450兆瓦;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平方米;生物柴油年產能力約40萬噸;全省節能產業總產值約180億元,環保產業總產值約為200億元,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總產值約為200億元。同時,福建自然生態環境較優越,森林覆蓋率達63.1%,居全國第一,是全國唯一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三大指標均優的省份。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進一步改善福建生態環境狀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可見,無論是客觀需求還是產業基礎,福建都有條件和有必要發展低碳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