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財政直接支持各類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公共信息共享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技術咨詢、市場調研、會計、法律、職工培訓;努力推進公共信息資源的采集、編譯、推介、深層次信息加工與數據挖掘、利用與轉化等,為更多的企業共享商業貿易等信息資源提供指導,從而更好地為其引進資金、開展國際貿易和參與全球競爭等提供機會。
通過打造共享平臺、為產學研結合牽線搭橋、培養與引進人才等,解決重點產業發展的共性瓶頸問題,為重點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提供間接財政支持。
1.加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資金投入
一是構建公共技術平臺,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第一,圍繞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安排專項資金,增加重點產業的基礎性、關鍵性和共性技術的攻關投入,重點建設產業技術研發協作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科技中介服務平臺和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政府可以直接設立重點產業技術研發中心、技術檢測中心等機構,為企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技術和再創新技術等提供支持。第二,通過資本金注入、貸款貼息、投資補助引導等方式,建立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中介機構、企業多方入股的產權多元化實體,如研發中心、培訓中心、交流中心等。也可以通過直接的財政資助和其他相關優惠政策,鼓勵龍頭企業在技術中心的基礎上創造條件設立公共技術平臺,如產品檢測中心、產品研發中心和技術培訓中心等。第三,由政府牽線搭橋,加大對公共創新平臺的財政扶持力度。通過整合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國際一流企業的資源,建立一批高質量的研發中心,加快構建一批重點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公共研發平臺。
二是健全公共信息平臺,支持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建議財政直接支持各類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公共信息共享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技術咨詢、市場調研、會計、法律、職工培訓;努力推進公共信息資源的采集、編譯、推介、深層次信息加工與數據挖掘、利用與轉化等,為更多的企業共享商業貿易等信息資源提供指導,從而更好地為其引進資金、開展國際貿易和參與全球競爭等提供機會。
三是搭建公共融資平臺,促進中小企業跨越發展。加大對“公益性”融資平臺的直接投入力度,增加對“經營性”融資平臺和“綜合類”融資平臺的財政補助,進一步完善政府項目投融資平臺;整合推進省級大型綜合性公共投融資平臺(如海峽產業投資基金和省級創投基金等)從事建設開發和經營管理等活動,并進一步規范公共融資平臺的運作流程。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對種子型、創新型、成長型的未上市中小企業進行股權投資,采用階段參股、跟進投資等運作方式,引導民間資金投向重點產業優化升級和高技術項目。加大對上市企業以及上市后備企業的專項補助,鼓勵更多企業上市融資,進一步健全企業上市融資的激勵機制。此外,財政應該大力資助支持創建中小企業公共融資新平臺(中小企業融資超市),建立中小企業擔保風險補償機制,幫助中小企業建立正常信貸關系。
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服務平臺,保障產業發展人才需要。設立省和各區市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引導和鼓勵重點企業與社會組織建立人才發展基金,建立以政府引導為主,金融和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共同參與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從而建立健全服務于傳統重點產業和新興重點產業的人才服務平臺。財政還可以通過資助、補貼等形式,鼓勵高等院校、職業學校面向新興產業領域調整優化專業設置,逐步形成適應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發展導向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此外,應加大對閩西北地區人才服務平臺的財政支持力度,引導閩西北地區加大人才投入。
五是完善中介服務平臺,保障產業發展競爭有序。借鑒德國弗朗霍夫協會的經驗,可以通過資助重點產業的相關行業協會建設,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及中介組織的市場服務功能,促進重點產業的行業規范和企業的交流與自律。財政可以通過引導和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開放型企業中介服務平臺,通過服務資源的集成和互補,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幫助企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運作效率,從而推動區域品牌的創立,減少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
2.積極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設
一是加大財政直接支持力度,進一步促進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第一,繼續加大對具備產業化條件的“6•18”對接項目給予貸款貼息補助。第二,通過開展“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或“科技幫扶企業轉型促調”專項,鼓勵產學研緊密合作,支持科技人員的成果轉化,降低企業的成果轉化風險;對企業購買國內外專利、應用新技術進行成果轉化給予獎勵、補助、貼息、風險補償或提供優惠貸款等。第三,將財政投入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績效適當掛鉤,激勵學研方主動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主動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協作研究。第四,開展“科技項目合作資金”專項采購產學研項目,把科研院所與生產企業連接起來,使產學研合作成果盡快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
二是進一步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有效模式。第一,由政府出資作為基本資金,吸引合作創業投資機構參加,成立集技術轉移、成果推介和風險投資于一身的法人機構。該機構在做好產學研各方信息互通工作的同時,利用信息對稱的優勢篩選出重點項目提供主要資金,促進各方實際協作,成果收益以合同形式三方共享。第二,依靠政府財政資金引導產學研各方的投入,建立非營利法人結構的產學研合作基金會,主要用于資助與省重點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技術攻關、行業共性技術的開發以及對中小企業的產學研結合項目。第三,加快建立融資擔保、貼息等機制,積極推動產學研多元化資本市場建立。探索建立產學研合作項目風險擔保補償機制,帶動金融擔保機構支持產學研合作項目的實施。同時,通過對企業的貼息、合資控股等方式,使金融部門與科技開發實體結成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