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通”后福建應該立即著手海西發展規劃的最后進程——建立環海峽經濟區,建立兩岸共同市場。
(一)短期來看
1.面臨被邊緣化。福建經濟地理被上長三角、珠三角、臺灣包圍,從1985年開始長三角、珠三角、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同時被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時至今日長三角,珠三角已經成為全國經濟主要腹地,而福建發展十分的緩慢。隨著兩岸經貿關系正常化,臺灣與大陸的交流合作面臨更寬廣的空間與更多的機會。大三通的開放后處于大陸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外的福建可能被置于兩岸交流合作的主要潮流之外,可能會面臨進一步“邊緣化”的風險。
2.企業發展受限。(1)外企投資減少。福建的企業由于資金不夠雄厚,經濟腹地狹小且專業領域較國內其他企業并沒有技術上的優勢,產業結構單一。三通后失去了先前的特殊政策照顧,臺商可以選擇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進行合作。臺商可能不會再與福建的企業進行大規模的合作。(2)本地企業外逃。同時三通后福建將失去先前的優勢,資金大量外流,本地民營企業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紛紛在省外辦企業。大量企業的“出走”對發展中的福建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
(三)長期而言
“兩岸三通”后福建應該立即著手海西發展規劃的最后進程——建立環海峽經濟區,建立兩岸共同市場。福建可以憑借其地理優勢成為臺灣的經濟腹地,再聯合江西,打通臺灣通往內陸的市場。環海峽經濟區成功,勢必能改變經濟位置邊緣化的尷尬境地,福建只有積極把握機遇,才能將兩岸三通后的劣勢轉變成優勢,實現雙贏。